孔孟之乡网消息 仲秋时节,惠风和畅。走在济宁市中区老运河畔,河水碧波荡漾,两岸绿树苍翠,清真东大寺与运河文化大厦交辉相映,凸显出一派自然风光与现代文明的和谐统一。
据统计,目前市中区新建和在建绿地面积达526.4101公顷,开工建设生产绿地130.76公顷,建设完成林荫停车场28处。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全区上下争创园林城市迈出的坚实步伐。
创城,让市民生活受益
漫步在市中区红星路,多姿多彩的公园、整齐划一的绿化带、花香四溢的庭院、宽阔整齐的林荫道……不经意间,就会置身于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中。“以前,想带孩子出去玩,要跑到人民公园、百花公园,现在家门口就有绿地、喷泉,创建园林城市让我们受益匪浅。”家住青少年宫附近的赵凤琴高兴地说。在青少年宫附近,红花绿草已当仁不让地成为视野中的主角。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就要让老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市中区以此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着力在绿化建设上下功夫,扎实推进道路绿化建设。区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实施了海关路、供销路、柳行路等14条绿化示范路街建设,完成了济安桥路及南延中区段总面积1.19公顷的道路绿化,对城区11条主干道及英华路等次干道、街巷的缺株死株行道树进行了补植更换。全面展开了街头绿地建设,迅速拉开36处街头绿地建设框架,建设完成海关路绿地、琵琶山中心绿地等33处街头绿地,百花公园二期、青少年宫绿地、荷花路中区段两侧绿地等3处街头绿地建设正在加紧施工。
市中区还投入3亿元进行水污染治理,关停并转了一批污染企业,投资1600余万元新建改建水质自动监测站4处,强化在线监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形象得到进一步提升。开展大气污染集中整治行动,落实生态环保标准,加大小锅炉、机动车尾气、扬尘等治理力度,提高城区空气优良率。“天蓝、水碧、城绿、景美,早上起来溜个弯,心情很舒畅。”老城区居民张文刚高兴地说。
创城,让城市品位提升
阜桥街道粉莲街社区西首的“王记烫面饺”,生意虽然红火,但由于占据了道路一角,一直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创城活动开始后,市中区下大力气把“王记烫面饺”变成了公共绿地。对此,家住附近的王淑英老人表示赞同:“看着家门口变成了花园,感到心里很舒坦,这样的环境真是太好了。”
复制“王记烫面饺”的变迁,市中区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对类似的一些违章建筑“粘贴”“王记烫面饺”的做法进行改造,同时对区内所有主次干道行道树、绿篱进行修整,对红星绿地、津浦北街绿地、小南门绿地、文化绿地等的草坪和花灌木进行了整形修剪。他们还充分利用边边角角进行插绿植树、栽花种草,仅此就扩大了绿化面积49.86公顷。
在抓好绿化的同时,市中区大力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了针对店外经营、流动摊贩、广告牌匾、乱贴乱画、施工工地的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提升市容环境秩序管理水平;组织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城区农贸市场环境秩序专项集中整治活动,对城区14处农贸市场内部的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经营秩序、基础设施及周边环境秩序、绿化进行了集中整治和提升。
现在,无论是老济宁人还是外地客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济宁越来越绿、越来越美了!无论是在园中游览,还是在路边徜徉,都会让人感受到“人在景中、居在园中,路在绿中、城在林中”的意境。
创城,让机制成为动力
在百花公园,记者见到园林管理办公室主任刘奉红时,他正指导着园林工人修剪花木。“创城才仅仅是开始,关键是要立足长远发展,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把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常态化、长期化。”刘奉红信心满怀地说。
创城不为争牌子,创建不搞一阵风。为了维护创建成果,市中区坚持“加、减、乘、除”法灵活并用,建立健全园林工作体制机制,扎实推进精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管理水平:“加”,即加强管护力量,全面推行管理体制改革,实现了全部公共绿地专人管理、专人监督的养护模式,使公园绿地管理步入科学化、长效化、法制化轨道;“减”,即减人提效益,通过改革,对公园绿地管理队伍进行了调整,优化人员配置,减少了临时工、季节工用工数量,提高了公园管理效率;“乘”,即乘出叠加效应,对公园绿地的养护实行精细化管理,坚持养护与管理相结合,为市民营造了良好的游园秩序环境;“除”,即除劣奖优体制明,园林管理处加强人员管理、强化工作考核,实行考核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按照承包合同约定,每月对养护公司的管养成效进行排名,工作优胜劣汰,去留全凭工作实绩,真正使园林工作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长效机制的动力来自群众。为此,该区坚持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创建工作中来,动员广大群众积极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绿景、描绘靓丽。他们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多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在机关干部、中小学中分别开展了“植树绿河畔、保护母亲河”和“小手拉大手、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在南池公园开展了“千人义务植树”活动。今年以来,全民义务植树22万株。群众的参与,带来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为成功创建园林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希望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