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盛行祭孔大典
韩国华侨华人人数虽然不多,但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地理、人文因素,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群体。尽管华侨大批移居韩国的历史已逾百年,但90%以上的韩国华侨至今未加入韩国籍,仍然保持华侨身份;中韩一衣带水,两国建交多年,但至今99%韩国华侨仍然持“中华民国护照”。
韩国华侨的山东烙印
韩国华侨华人约有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汉城、釜山、仁川、大邱等地;祖籍山东的占95%以上,其中以文登、荣成、牟平、福山、寿光籍为多。
韩国人的节庆、礼仪、人名、宗教、装饰风格,都折射出华夏文明的光谱,某些方面甚至比中国人保留了更多的传统色彩。例如尊孔读经,南韩城镇随处可见研习儒家学说的“乡学”,每年的祭孔大典比中国办得更认真。韩国还抢在中国之前,把端午节当作大韩民族的节日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首尔,街头巷尾飘荡着中国风。且不说许多刻意保存的古建筑,例如地位与北京紫禁城相当的“景福宫”、位于城市中轴线南北两端的“崇礼门”与“光化门”仍旧悬挂着端庄、威严的汉字牌匾,就连最热闹的时尚购物区“明洞街”,也有不少商号用中文标示品名与价格,或者反复播放“普通话”录音,以招徕满街乱逛的“老中”。
定居韩国的老一代华侨多数是山东人后裔,虽未踏足故土,却讲一口标准的胶东方言。中国改革开放后,到韩国打工、留学、旅游、经商的华人如过江之鲫。
尽管近些年来,福建等省的韩国华侨也渐渐多了起来,但在韩国的华侨,无论是祖籍湖北的,还是来自广东的,最后都烙上了深深的山东印记。关于山东人的文化特点,有学者作如下概括:重义、轻利、顽固、豪爽。尽管八个字的概括很难道其全部,却也精辟。山东人的特点在韩国华侨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性格特点,容易造成韩国华侨“生愈生,熟愈熟”的局面,容易形成“小圈子”。因此,他们一般比较愿意与华侨交往,比较执着地保持自己的华侨身份。
43%华侨家庭说中文
韩国华侨普遍对韩国归属感不强,有很多已经移民美国或澳洲等地。留在韩国的华侨,无论是年长的,还是出生在韩国的新生代,大多未融入韩国社会,对韩国归属感不强。
年长的韩国华侨一般都有“落叶归根”的思想,希望年老后能回中国。据统计,43%华侨的家庭语言是中文,只有21%华侨的家庭语言是韩语,其余家庭混合使用两国语言。一位韩国老华侨意味深长地说:“韩国只是人生的一个驿站,累了,还得回家。”
更让人惊奇的是,华侨年轻人对韩国的归属感更弱。在大多数国家,新生代的融入状况较好。无论语言、生活习惯,还是伦理观、朋友圈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住在国的影响。但韩国华侨新生代却是特例。统计显示,韩国成年华侨希望长期留在韩国居住的比率尚有44.6%,而青少年打算长期在韩国居住的有27.8%。在青少年韩国华侨当中,韩国朋友多的只有6.9%,而中国朋友多的则有81.9%。由此可见,年轻的韩国华侨的韩国朋友很少,他们在韩国长期居住的愿望也不强烈。
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韩国华侨新生代从小就生活在华侨的小圈子里。他们不像东南亚华人子女那样有外国保姆,也不像欧美华人子女那样从小进入当地人办的幼儿园。在韩国,华侨教育几乎自始至终在自己的圈子里进行,小时候上的是华侨幼稚园,接着上华侨小学,然后是华侨中学。即便上了大学,以前大多也是到中国台湾留学。与韩国人交往的机会很少,融合状况自然一般。对于未来,他们经常感到彷徨。一位年轻的华侨导游说:“在韩国生活,经常不知道今后生活的路应该怎么走。以后,我可能到美国,也可能到中国,即便我留在韩国,将来我的小孩也要送到美国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