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金乡讯(记者 张伟 杨兆锋通讯员 韩洪波 李云振)每逢周末,在金乡县城文峰路与奎星路接口处的健身广场,该县四平调剧团便会在这里义务演出。县城内众多的戏剧爱好者早早就扶老携幼把广场围得水泄不通,掌声阵阵,不绝于耳。这个剧团不仅热心服务当地群众,还先后在济南、滕州、宁阳等地巡回义演300余场,观众多达百万人次。其中,他们仅在济南市千佛山公园就先后义演了14场次,吸引国内外观众14万人次以上。
四平调是金乡县的优秀传统剧种,迄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该剧种由淮北花鼓演变而成,演出形式以舞为主,唱念为辅,生活气息浓郁,被誉为“中国戏曲发展史的一个缩影”。早些时候曾有“花鼓戏班进了庄,家家户户不喝汤”、“听见花鼓响,锅饼贴到门框上”的磁石效应。民间艺术家们不断对花鼓戏进行改革,吸收和借鉴京剧、豫剧、评剧的腔调和表演艺术,逐渐演化为新的剧种——四平调。该剧团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服务大局做出了贡献。解放初期排演的《收租院》、《白毛女》、《三世仇》;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排演的《社长的女儿》、《小陈庄》、《箭杆河边》、《南方来信》、《红管家》;为实现祖国统一而排演的《郑成功》;为歌颂党而排演的《焦裕禄》、《刘胡兰》、《江姐》;为弘扬正气而排演的《陈三两》、《小包公》、《狸猫换太子》、《秦香莲》等等,均对社会进步起到了极大的宣传推动作用。上世纪60年代赴京省献演,受到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李先念、李富春的接见。他们创作排练的《陈三两爬堂》、《小姑贤》、《盘夫索夫》等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剧目,受到业界高度评介;涌现出了刘玉芝、杜雪亭、卢桂荣、王亚平、苏现芹等一批深受群众喜爱的演员。金乡县四平调剧团坚持上山下乡,送戏上门,被冠以“拼命剧团”之美称。2008年,金乡县四平调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受到现代化娱乐形式的冲击,四平调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一度出现了无人唱、没人听的局面。为了保护这一宝贵剧种,金乡县从财政拿出专项资金,成立了四平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和四平调艺术研究中心,多次举办四平调艺术研讨会,选出热爱四平调的优秀青年进行培养。同时,这个县决定以电视播放的形式拍摄四平调代表剧目《陈三两爬堂》。经过多方努力,近日《陈三两爬堂》这一优秀节目在该县成功录制,同时还录制了《只盼着深山出太阳》等四平调经典唱段。在节目录制现场,四平调演员胡志芹满怀深情地说:“没想到后半辈子能见到四平调搬上荧幕,又能重现当年的辉煌了!”四平调省级传承人、72岁的杜雪亭老人,在舞台上一跪就是近两个小时,许多观众和在场演员都为老艺术家的敬业精神感动落泪,她还拿出了自己的传承经费作为录制经费……。《陈三两爬堂》等优秀节目的录制标志着该县优秀剧种四平调又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近些年来,四平调得到国家、省、市、县的重视,使这一剧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传承,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