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凉亭下,三五人或坐或站,来一曲地道的山东梆子;不远处,两人成帮,手持水笔,以大地为卷,书写一卷字中风景,引来众人围观。还有依河垂钓,舞动太极……这是记者在济宁市市中区人民公园看到的一番休闲景象。
而在秀水城文化广场,济宁市市中区首届群众文化展演举行。来自民间的34支表演队伍同场竞技,秧歌、腰鼓、杂技、合唱、戏曲等文艺形式竞相亮相,最终决出一、二、三等奖。
“休闲”,是与工作相对应的状态。可以说,类似于说书、唱曲、打牌等各类休闲老百姓并不陌生。但对于“好客山东休闲汇”这一新生事物,如何做,才能让老百姓日常生活与“休闲汇”实现有效对接呢?9月3日,记者随山东省旅游局调研组走进“好客山东休闲汇”十个重点区之一济宁市市中区,体验这里的休闲生活。
休闲概念的范畴大于旅游概念,休闲汇在实际推进中,最容易出现的情况是“国民”仍限于游客,“休闲”仍限于旅游。济宁市市中区区政府副区长刘爱琴告诉记者,运作休闲汇,应该把自发性的小休闲,变成有组织性的大休闲,营造好氛围,引导习惯“宅生活”的人走出来,融入社区。要让邻里、亲朋之间互动起来,让老百姓感受到休闲汇的魅力,才能让休闲汇植入到老百姓心里面去。
为此,济宁市市中区专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将办公室设在区文物旅游局,区财政还专门拨付12万元的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专项资金,保障休闲活动顺利开展。9月3日举行的首届群众文化展演活动,济宁市市中区就拿出部分资金作为奖励,吸引民间组织积极参与。
作为全省最早启动的主题周,济宁市市中区运河文化休闲主题周于8月13日启动,此后不到一个月内,就推出不少密切本地文化、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休闲主题活动,诸如走进东大寺体验伊斯兰文化、博物馆运河文化体验、户外体育休闲、休闲垂钓等,满足群众对休闲生活的需要。
在9月20日,济宁市市中区休闲汇将再迎一次高潮,“运河之都邻居节”将接过接力棒。“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邻居节便是致力于将日渐生疏的邻里关系,利用临近优势,结成休闲小单位,通过一系列活动,经过多年打造,让休闲真正成为常态,成为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抓手。
据济宁市市中区文物旅游局局长张秀云介绍,邻居节期间,将陆续搭建邻里大家乐风采展示活动平台,通过举办好邻居艺术作品展、邻里烹饪比赛、寻老邻居叙旧情、再回首座谈会、邻里趣味运动会、邻居结伴游、家庭厨艺赛、好邻居百家宴等活动,促进邻里相知相融。
邻居节还成为城乡互动的平台。期间开展的“城里乡村走亲戚”活动,将搭建起城市居民走进农村为农民送文化、送文艺、送设施的便利渠道;以“运河之都,我们共同的家”为主题,外来务工人员将成为主角,举办歌曲演唱会;开展“家乡美、游家乡、夸家乡”、邻里结伴看新颜等活动,市民和农民将分别下乡、进城,深刻感受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以好客山东休闲汇活动为平台,组织开展户外系列体育竞技活动比赛、走进运河之都摄影大赛等文化休闲活动。
已满足温饱生活的人们,正在探求如何能拥有更高的幸福指数或幸福感,好客山东休闲汇正好给这种需求加以引导。刘爱琴表示,作为从上而下、由外而内推进的节事活动,希望能更大范围内唤醒民间的休闲意识,拥有自下而上、自内而外的运作机制才能拥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