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源发性、根源性和核心性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的传统孝道也越来越受到中国民间社会的重视。
儒家是一个道德学派,也就是说其学说的核心与最高价值追求是道德,道德是判断一切事物的价值标准。孝道在儒家学说中是一种源发性、综合性的观念和道德规范,在我们看来,孝道是源于生命崇拜延续和代际生命呵护和群体互养而产生的,孝亲责任是中国人养生的终极价值根据,儒家的养生之道由其重视道德的特点所决定,主要体现为仁者寿、智者乐的以德、智养心的养生乐生智慧。
一、孝道的价值基础:生命崇拜和代际互养
孝,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善事父母”,其实,孝之初始涵义除了这一点外,还有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两层含义。第一,生之来源。《礼记·祭义》云:“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人要不忘本,不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就要报本返初,尊祖敬宗。第二,生之所续。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妻上》)如果说尊祖敬宗出于祖先崇拜,那么,后者则是出于生殖或生命崇拜。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就不仅成为我辈对祖先、过去之责任,也是对子孙、未来之责任。第三,生之所存和代际群体互养。祭祀祖先,生育子孙,这是基于孝的宗教情怀的人生义务,而珍视生命,善事父母,并相互保护,这是人之现实义务。见,“孝”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生命个体相互保护的手段和机制。
现实的生命总是有限的。因此,人子“善事父母”,首先要养亲,“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庶人章》)养敬父母,要忧父母之年,忧父母之身疾。“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一惧。’”(《论语·里仁》)“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为什么要“惧”要“忧”,因为父母之“年”是有限的,父母之疾是导致现实生命死亡的重要因素。因而,与其祭之丰,不如养之厚。孟子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在这三乐中,第一乐就是期求父母健在,兄弟安全无恙,竟然排在第二乐道德尊严之乐和第三乐教授传道之乐的前面,可见儒家对养生和家人平安的重视。
二、孝亲责任是中国人养生的终极价值根据
在重视孝亲和积极入世的价值前提下,儒家是非常重视身体和生命价值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礼记·祭义》)儒家之孝道,首先表现为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肯定和对血缘关系的眷恋。珍视生命,首先要珍视自己的身体,因为自己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也是父母、祖宗生命的延续,同时也是开启家族生命的基础。孔子的弟子曾子死时对他的弟子们说:“启予足,启予手。”(《论语·泰伯》)让弟子们看看自己的身体是完整的,没有损伤并以此为骄傲。在大众俗文化中,我们常常也把白发人送黑发人看作是人生最大的的悲哀之一。
不仅要守身护体,而且要行善防恶,不因社会原因而伤及身体,这也是孝亲,同时也是以德养生。孟子说:“事,熟为大?事亲为大。守,熟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亲者,吾闻之矣。”(《孟子·离娄上》)可见人子当能守身才能尽到事亲之道。守身就是要坚守做人原则,爱护身体,珍惜生命,勿为非作歹,玷辱父母,至陷于不义,而枉父母之生。
儒家重视养生之道的探索,体现了儒家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儒家重养生并不是仅仅为了长寿,而是为了去实现他们所主张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抱负。在他们看来,人的生命是实现理想的前提,孔子说:“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其备豫有如此者。”(《礼记·儒行》)养生以准备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作为,这是儒家养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儒家追求养生长寿的首要动机。同时,在儒家看来,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养性与修身。身体安康长寿是儒家追求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尽孝弘道,但是生命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身体的养足,而是道义的弘扬。当人生处于常态时,每个人都应修身养性以养生从而获得长寿,这样不仅可以获得自身的长寿幸福,而且也可以孝敬父母、光耀家族、忠君报国、治平天下。但当一己之生命与道义责任相矛盾时,甚至出现了尖锐对抗的情景时,那么就要舍去一己之生命,而成仁取义。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儒家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也培养了为数众多的仁人志士,推动了民族的发展繁荣,也弘扬了他们个体生命的价值,使他们青史留名,使其精神生命实现了永恒。
三、仁者寿、智者乐的儒家养生之道
《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表明儒家的养生之道主要是以德养生,以智乐生。
一方面可以将此看作是孔子与儒家的一种价值信念即坚信有道德的人必能长寿。即所谓“故大德……必得其寿。”(《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另外,“仁者寿”可以看作是儒家的一种心理养生观与养生方法。即通过修德而养生并获长寿。在孔子看来,道德高尚和性格开朗的人,其心理不会患得患失,这样就能免除各种焦虑烦恼,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状态,即“仁者不忧”(《论语·宪问》),“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现代医学也认为善恶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命,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乐善好施的人,能激发人们对他的感激、友爱之情,从而使其获得内心的温暖和满足。从人体免疫学的角度看,乐善好施,常做好事,有益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良好的人际感受有助大脑生产有利于免疫系统的化学物质。
中国儒家智德观的特点在于,它把知或智主要看作是一种人事之智或者说是知人之明。同时一个真正的仁者即有道德的人,必然是一个有乐观生活态度,常保精神快乐的人,而快乐的心情是养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能够“心地无私天地宽”,不会用各种外在的物欲、“势荣”来拖累自己,不会被患得患失、嫉妒、诚惶诚恐、心不安等不良情绪所干扰,而能常保愉快的心情,因此,一个“仁者”必然是精神愉悦的人,从而是幸福的人。现代养生理论也证实了一个人的心安情乐或者按现代话说就是心理平衡是养生中最重要的要素。
总之,我们在现代养生过程中,不仅要重视道家、医家的具体养生之术,而且要以儒家之仁孝道德,以德智养生乐生的生命大智慧来形神并养,积善成德,如此,终会获得大德者必有其寿和仁者寿、智者乐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