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显佳(本报记者) 近日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对当下红色旅游市场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尽管红色旅游的浪潮不断升温,但参与的单位和个人却很低调。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在国家各部门的倡导下,红色旅游急剧升温。在山东一些旅行社,红色旅游占公司市场份额的两三成甚至更多。到革命圣地以及红色景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在当下思想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对民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积极人生观,弘扬社会正气,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笔者了解,如今的红色考察,已不局限于“请老红军讲革命故事”,更多则是邀请“敢说话”的专家教授,结合国情和时事,讲“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在新时期如何践行为人民服务”“如何弘扬延安精神”……比起课堂上蜻蜓点水式的灌输,更能起到启迪心灵的作用。
不久前,我省一考察团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延安大学一位女教授给考察团的领导干部们讲起当年白求恩在延安的故事,深深打动了听众。听完这堂讲座,很多从事卫生工作的人都流泪了。一位机关干部说,这是最有效率的一次培训,“每一天都在感动,每一天都在震撼,每一天都触及心灵的深处。”
尽管像这样一趟考察,教育效果非常显著,但事后面对媒体采访时,不少人欲言又止,原因是唯恐节外生枝,让自己处于不利的位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也是红色旅游“雨大雷声小”的原因了。
对红色旅游或者考察,社会上各种非议一直与之相伴。原因就在于除了那些有“实际内容”的考察培训,有的流于形式,到头来成了“福利旅游”、“灰色旅游”、“公费旅游”。有的政府公务人员地点近了不去,没有游乐项目不去,乘火车、汽车不去,这与组织红色旅游的精神背道而驰,理应人人喊打。
对红色旅游,笔者的意见是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逐步探索建立一种监督约束机制。在考察团出发前,明确和公示考察的线路和目标;在考察途中,厉行节约,重视教育培训的实效;在返回后报销时,分清公私,培训教育之外的其他的消费应该由被培训者自行承担,或者部分承担,用法规和制度将“灰色旅游”变为“阳光旅游”。
目前,参加红色旅游的以党政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为主,下一步,企业员工以及每一位公民,都应该有机会参与这项活动。群众的广泛参与才会让“红色之旅”更鲜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