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济天下,和宁四方,文化济宁”是济宁市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的旅游形象主题口号。该口号一经推出即得到业内外的高度认同,引起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该主题形象口号创意新颖,特色鲜明,既与“好客山东”主题形象一脉相承,又能反映济宁文化和地域特色,对济宁打造旅游新品牌,树立旅游新形象,推进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儒济天下,和宁四方,文化济宁”形象口号集中体现了济宁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厚德载物的思想精髓,高度体现了济宁人的品德,构筑了旅游大产业发展的大视角。“儒济天下”体现了儒家的济世思想、佛教的慈悲情怀、运河的通达天下、梁山好汉的义结天下,折射出了“济天下”的文化情节。“和宁四方”中的“和”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水浒文化推崇的“替天行道人将至,仗义疏财汉便来”、“八方共域,异姓同心”等梁山好汉精神的充分体现。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和为贵”的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深刻的处世理念有着向往、渴望与追求,在倡导“世界和平、社会和谐和全球合作”的今天,“和为贵”思想依然非常宝贵。“和宁四方”,不仅彰显了济宁文化传统的魅力,而且还容易唤起了很多海内外游客的文化共鸣,拉近济宁与游客的心理距离。将“济宁”嵌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之中,与“文化济宁”一起,表明了济宁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突出了济宁富有个性和强烈特色的文化旅游形象。
二、“儒济天下,和宁四方,文化济宁”与“好客山东”一脉相承,成为山东旅游形象品牌的重要支撑。
“儒济天下,和宁四方,文化济宁”对“好客山东”品牌进行了完美演绎。“好客山东”向国内外游客发出了热情好客的邀请,“儒济天下,和宁四方,文化济宁”则表明济宁是“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外户而不闭”、“路不拾遗”的旅游胜地,来济宁旅游将会充分享受到“礼”、“济”、“和”的优质服务。孔孟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优秀的成分,诸如热情好客等优秀品质,成为“好客山东”存在的根基。梁山好汉的“重礼仪,讲义气,尚豪侠,贵朴质”,礼仪之邦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组成了以济宁为代表的山东人最基本的性格元素。济宁人受儒家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浑然大气中蕴含着多种智慧的结晶,拥有义气、豪爽、大度、智慧、务实等特点,为“好客山东”注入了智慧和灵气,也铸成了“好客山东”文化的主要载体——“儒济天下,和宁四方,文化济宁”的旅游主题形象。
三、“儒济天下,和宁四方,文化济宁”营造了良好的的观念环境,有利于推动济宁优秀旅游目的地建设。
“儒济天下,和宁四方,文化济宁”是涵盖济宁大旅游、大产业的旅游形象主题口号,营造了良好的观念环境,有助于指导济宁旅游产业开发建设,推进济宁优秀旅游目的地建设。利用“和”、“宁”理念可以引导旅游开发者在资源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济宁全城全域之可用资源,发展旅游,保护自然,爱护环境,实现全市旅游产业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将孔子“游必有方”的旅游思想应用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品设计上,创意“文化济宁”,扮靓“文化济宁”,将使旅游产品更能迎合市场需求,促进济宁由“孔孟之乡”向“中华(文明)圣城”转型升级。儒家文化提倡“居于仁”,“游于艺”。此理念有利于在竞争战略导入非顾客理念,大力发展以儒家文化为底蕴的文化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引导全市的旅游资源向文化体验功能发展,完善济宁休闲度假优秀旅游目的地建设。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人生信条,以及“和而不同”等人文理念,对规范旅游企业市场竞争都有重要启发和指导意义。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胸襟建设旅游目的地,将有利于旅游目的地乐观开放、热情好客人文环境的营造,让旅游者感受到目的地居民的热情好客和悉心服务。
四、“儒济天下,和宁四方,文化济宁” 新颖、亲切、有吸引力,可以使人产生去济宁旅游的激情和冲动。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对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礼之用,和为贵”、“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德不孤,必有邻”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不仅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而且让人产生亲切感,拉近游客与济宁的距离。以“儒济天下,和宁四方,文化济宁”作为全市旅游形象,能广泛引起中外游客的注意,获得游客的认同,激起人们来济宁旅游的热情。对国内游客角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从济宁起步;从海外游客来讲,“了解中国从孔子开始”。孔子倡导“游必有方”、“君子比德”的理论,即提倡听乐观礼游,注重山水游,更推崇比德之游,反对佚游。孔子“重游”的目的是求学、开阔视野,把旅游当作积累人生经验、确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旅游者实现个人发展并获得巨大且持久的幸福,对鼓励全社会参加旅游休闲活动,营造人人参与旅游的浓厚氛围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