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东文西武,南水北佛、中古运河”的格局,旅游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同时我市也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比较有代表性的资源城市。虽然目前仍处于煤炭开采兴盛期,面对许多资源城市“因煤而兴,因煤而伤”的教训,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必须居安思危,超前谋划,推进城市经济转型。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背景下,应将旅游业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真正确立起“旅游立市”的战略,把旅游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发展。
旅游业对推进资源城市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转型不是否定资源优势,不是放弃传统产业,更不是盲目舍近求远,而是打破资源束缚,高效利用资源,获得可持续发展。随着资源环境保护压力的加大和经济增长环境成本的增加,客观上需要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转变增长方式,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旅游产业是无烟产业,投资小、效益大,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旅游消费是最终消费和综合性消费,是可持续消费和多层次消费,旅游业是变投资主导型经济为消费主导型经济的重要抓手,对资源城市的经济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优先发展旅游业是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重要路径。目前济宁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增加到101.3平方公里、人口发展到93.6万,作为典型的资源城市,城市的扩张与发展面临着诸多瓶颈。按照全市煤炭分布的特点,煤田分布与农田区域广泛重合,煤炭开采后部分地下水系被打乱,道路桥涵断裂下沉,导致一些地带形成煤炭塌陷区域。一旦资源枯竭,矿空人去,一些依靠煤矿补偿的搬迁者将失去生活来源。旅游业是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乘数效应大的综合性产业和朝阳产业,应发挥旅游业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先行军”和“生力军”的作用,抛弃一味依赖煤炭资源满足经济发展渴求的僵化思维,迈上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优先发展旅游业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现实选择。旅游业在富民强市、增加就业、优化环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先导作用。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服务业的比重,还可以发挥旅游业在整个服务业中的综合、关联和拉动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在三大产业体系中,旅游业对一、二、三产能发挥全方位的催化效应,与一产结合可形成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生态农业,将一产转化成三产,与二产结合可发展工业旅游,将二产转化成三产,旅游业还可与其他三产结合形成文化旅游、科技旅游、体育旅游、修学旅游、美食旅游等,进一步延伸三大产业的产业链。
优先发展旅游业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手段。虽然煤电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部门之一,但是煤炭毕竟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开发总有尽头;煤炭开发利用的市场前途并不稳定;煤炭城市的形象也有待改善。与之相对,旅游资源则是我市更具优势的资源,是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优先发展旅游业,深入挖掘符合文化济宁城市特质的资源,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恢复城市的记忆、激活城市的岁月、挖掘城市的魅力、创造城市的品牌,能形成“城市支撑旅游,旅游反哺城市”的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发挥特色旅游在资源城市转型中的作用,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市旅游业进入发展重要机遇期
近年来我市积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通过实施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业等振兴计划,经济发展显现积极变化,以煤电产业为主导的格局已被打破,全市开始呈现多业并兴的局面。“十一五”期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贡献份额提高到33.6%。近三年服务业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在40%以上,投资增幅都保持在30%以上,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增加值增幅明显超过工业增幅。旅游业已成为全市经济体系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新兴支柱产业。
今后几年是我市旅游强市建设的关键之年,旅游业既面临着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发展的机遇。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为旅游业实现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基础。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50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50元,旅游消费转型升级进入重要发展机遇期。发展非煤产业,优化经济结构,已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旅游业对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全市城市转型的作用将更加突出,旅游业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中大有可为。
旅游业主导下的城市转型思路
发展旅游业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有效途径。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力推进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以转变旅游业发展观念引领城市转型。长期依赖煤炭资源发展的模式,导致一些县市形成了煤炭依赖症,一些层面依然存在很多旧思想、老认识。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 “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观念,强化旅游与其他行业、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实施 “政府主导”策略,统一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形成发展合力;集中财力、物力,解决交通、通讯和能源等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促进重大旅游建设项目在财税政策上享受工业园区同等待遇,旅行社组接团收入按增值计征营业税,把旅游发展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以加快旅游项目建设推动城市转型。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要看当前的经济实力,更要看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狠抓项目建设不动摇,打基础谋长远,努力提升旅游产业发展后劲。重点抓好汶上宝相寺景区、兖州兴隆文化园、梁山水浒文化主题公园、泗水万紫园、微山南阳古镇景区、金乡羊山景区等重点项目,大力推进曲阜香格里拉酒店、开天国际大酒店、南阳水苑等星级酒店建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完善通往景区的道路和旅游专用码头,发挥曲阜游客服务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
以创新旅游机制体制助力城市转型。创新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最好展现。要创新旅游合作机制,整合部门职能,破除条块分割,按照优势互补、统筹协调、联合推进、融合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拓宽同农业、气象、文物、林业等部门合作发展旅游业的领域,在融合中开拓新领域、打造新亮点、培育新业态,营造共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完善宝相寺、梁山、泉林泉群、峄山等景区旅游一体化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建立济宁旅游产业专家委员会,引进、聘请国内外高端旅游人才,为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吸引知名大企业、大财团以及民间资金参与旅游开发建设。
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加速城市转型。旅游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必须首先形成类型丰富、结构合理、符合市场需求特征的旅游产品。当前我市旅游产品以观光产品为主,面对旅游市场需求多元化、大众化、休闲化发展的趋势,应依托优势旅游资源,着力丰富产品内涵,为旅游者创造独特的旅游经历和较高的旅游体验价值。树立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进旅游新业态、新增长点和新消费热点的培育,创新旅游产品体系,开发修学、会展、湿地、演艺等高端旅游产品。重点加强与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出来的精品转化为旅游产品,发展餐饮接待、商品购物、演艺娱乐等相关产业,引导造纸、发电、矿业、房地产等产业灵活应对经济新情况、向旅游产业深度转型,真正形成大旅游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