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演员唱得慷慨激昂;台下听众听得如痴如醉。
农历正月十六,在嘉祥县嘉祥村,人潮涌动,锣鼓喧天,音乐飘扬,一场热闹的山东梆子大戏正在欢快的气氛中进行。台上,演员全身心投入表演,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台下,观众随着剧情发展,或喜或悲,如痴如醉。农民朋友们足足过上了一把戏瘾。接下来几天,这里场场座无虚席。这家门口的大戏,让嘉祥农民的春节过得愈加地有滋有味。
关注农民的“文化温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件大事。这些年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成为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的连心桥,很受农民欢迎,广大农民也喊出了“常下乡”的愿望。那么怎样实现文化“常下乡”?对广大农村来讲,看大戏仍然是农民群众的最喜爱的娱乐形式之一。而山东梆子作为嘉祥的代表性剧种自然最受农民群众欢迎,于是便有了这样的说法:看了《牧羊卷》(山东梆子传统剧目),三天五天不吃饭。
山东梆子原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是山东最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并流行于鲁西南一带。地处鲁西南地域中心的嘉祥县,是山东梆子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对山东梆子的形成、传承、发展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山东梆子源于山陕梆子。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通过黄河和运河两条商路传入鲁西南,清初在鲁西南地区的一些州、县形成了本地梆子。各地的本地梆子经过一段长时期的相互交流融合,形成了共同的艺术风格,后来统称为山东梆子。山东梆子形成之后,便在嘉祥这片艺术的沃土上扎根并茁壮成长。它的发展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一些富有人家爱好戏曲的人,凑在一起,自娱自乐称作玩局或玩友班,他们大多不图赚钱,只图玩乐。另一种情况是,专门人员聘艺人,收学徒,组成戏班或剧社,以演戏为主,演员多为穷家儿女,挣钱谋生。清朝末期,嘉祥全县有各类玩局、戏班或剧社几十个,多数演唱山东梆子。在演出场所方面,凡有集市或较大的村庄,几乎都建有戏楼,如花林、青山、马村、大张楼、梁宝寺、寺后、任店、旷山、王集、洪山、凤凰山、孟姑集、卧佛寺等,达几十处之多。
随着各类玩局、班社的大量涌现,嘉祥县的山东梆子名角也越来越多,如仲山的张孝河、李好忠,纸坊的贾福兰,张楼的张朝云等,都在当时享有盛誉。20世纪30年代,嘉祥县窦坊人窦朝荣唱红了苏北、豫东、安徽等地,被誉为山东梆子的泰斗。他主攻红脸,嗓音洪亮,唱腔浑厚圆润,高亢激昂,表演感情真切,质朴无华,极具地方特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窦派艺术。他主演的《两狼山》成为山东梆子的代表性剧目。
新中国成立后,嘉祥的各类山东梆子戏剧班社的演出非常活跃。1950年成立了第一个县办的山东梆子剧团,演员近60人,上演的传统戏《对花枪》《麻疯女》《韩玉娘》和时装剧《人面兽心》等引起社会轰动。1956年县办山东梆子剧团达到3个,专业演员近200人。各区的业余剧团也大量涌现,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业余演员大军。1958年市县合并,嘉祥县大部分并入济宁市,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也与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合并。1962年恢复嘉祥县,整个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全部划归了嘉祥县,这时,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阵容整齐,各行当都有名角,成为名震鲁西南,响遍数省的专业剧团。这期间,嘉祥县涌现出一批可以代表山东梆子最高水平的演员,窦朝荣、姚月芝、李玉苓等。这一时期,嘉祥在对山东梆子的传承中,又有所创新和发展,使山东梆子的艺术特色更加鲜明。
嘉祥县的山东梆子还以自身优势不断向四周辐射。1956年嘉祥县黄垓区山东梆子剧团演出到肥城,被肥城县组建为肥城县山东梆子剧团。1959年嘉祥县山东梆子二团划归枣庄市组成枣庄市山东梆子剧团,嘉祥县山东梆子三团划归滕县组成滕县山东梆子剧团。1962年济宁市山东梆子戏校(嘉祥县与济宁市合并时期的戏校)所属青年山东梆子剧团调曲阜成为曲阜山东梆子剧团。还有嘉祥县培养出来的一些山东梆子演员到附近市县剧团成为主角。
文革期间,山东梆子受到了影响。1978年以后,传统戏恢复上演,嘉祥县的山东梆子迎来了又一个艺术的春天。县剧团上演的《花打朝》《血手印》《两狼山》和连台本戏《三省庄》以及新改编的《岳飞传》《小包公》等剧目,唱红了鲁西南,名声响到北京、豫东、安徽等地。嘉祥县山东梆子剧团于1980年创办戏校,培养演员新秀60名。在1988年9月举行的山东省“泰山音像杯”山东梆子青年演员大奖赛中,演员刘金兰荣获一等奖,杜玉珍、杨小巧分获二、三等奖。同年10月,参加山东省第二届文化艺术节,演出现代戏《情祸》共获演员、导演、音乐、美术八项奖。
这一时期,嘉祥县的戏剧创作也出现高潮。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短短的几年里,孟令河连续创作了《凤落桐》《牵牛花》《老老少少》和《情祸》四部大型现代戏,对山东梆子的改革作出了有效尝试,使山东梆子在艺术上又迈进了一步。《凤落桐》和《情祸》分别参加了首届山东戏剧月和第二届山东省文化艺术节的演出并获奖;《牵牛花》《老老少少》和《情祸》引起有关专家重视,有评论文章相继见诸报端。
随着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电影、电视、影碟机及信息网络的普及,人们的娱乐文化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它正在逐步微缩。过去地方剧团非常普遍,现在纷纷关门或转向,过去的戏迷到处都是,现在越来越少。特别是“80后”对中国传统戏曲问津越来越少。由于诸多客观原因,演职员长期在低谷中拼搏,却始终不能摆脱收入微薄、入不敷出的经济桎梏,又苦于无助,瞻念前途,不寒而栗。于是大家心灰意冷,剧团不得不于2000年冬“趴窝”,演职员们怀着十分不情愿的心情不得不参加再就业的行列。
在山东梆子跌入低谷的情况下,嘉祥人仍情系于山东梆子,采取各种措施为它的振兴而努力。在演出团体上,2000年组建了李霞山东梆子剧团,为经营性民营剧团,新编、移植剧目达40多个,每年巡回演出230多天,300多场。2004年又组建了青年山东梆子剧团。后来,又有了梁宝寺山东梆子剧团、纸坊申村山东梆子剧团等20多个山东梆子演出团体,巡回演出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地,涌现出李霞等一批艺术新秀。2006年,嘉祥县李霞山东梆子剧团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庄户剧团。
近年来,随着山东梆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嘉祥县更加重视山东梆子的发展,并成立了山东梆子研究会,对其进行重点保护和发展。2010年,李霞山东梆子剧团升级为嘉祥县山东梆子演艺公司,并积极同政府合作,承诺一年内为全县农民进行100场免费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