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为使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山东历史,感受齐鲁文化,齐鲁晚报与山东省文物局联合主办“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广大读者快行动起来,为您喜爱的文物投上一票。
山东是全国馆藏文物丰富的省份之一,山东博物馆作为全省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139277件(套),三级以上珍贵文物74309件,其中一级文物3401件。馆藏珍贵文物总量占全省馆藏珍贵文物总量的近一半。藏品大多为山东地区出土与传世的珍品,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其品类多样,构成完整的文物收藏体系。
“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评选活动,由山东博物馆从馆藏文物中精选出50件候选文物,再由专家评审组从中推选出30件文物,最终将由广大观众通过现场投票、登录山东博物馆网站投票、齐鲁晚报邮寄投票的方式,评选出“十大镇馆之宝”。评选结果将于2011年2月20日揭晓。
出土于济宁邹城明鲁王陵的九旒冕是我国唯一一件存世的冠冕实物
西汉竹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西汉竹简《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1972年4月出土于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一号墓。失传了1700多年的《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关于孙子和孙膑其人其书有无的千古之迷。历史学家研究认定,孙武是吴国的孙子,孙膑是齐国的孙子,分别是春秋、战国人。孙膑乃孙武的后世子孙,各有兵法相传,千年聚讼,一朝得释。这两部兵书的出土,为先秦军事、政治、历史、书法等的研究和古籍校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考古学资料。
此套竹简世界唯一,目前由山东博物馆收藏。
卜甲
山东博物馆馆藏5000余件商代甲骨,主要来自罗振玉和加拿大传教士明义士的旧藏。这些藏品流传有序、保存良好、文字清晰、内容丰富,是山东博物馆重要典藏种类之一,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科研价值,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中国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氏众人卜甲、干支卜骨、鬼方卜骨、◇卜骨、三龟卜骨、虹不隹年卜骨等甲骨为馆藏精品,均系罗振玉旧藏。
裸人铜方奁
山东莒县出土,该器物流传有序,器身为长方形,直壁稍内收,饰垂鳞纹和几何纹。顶部有两扇可对开的小盖,每盖一钮,分别为男、女裸体人,面对面跽坐。腹下部铸有六个屈膝裸体人,双手在后背负器身。
该奁为西周时期的日用器,为莒国遗物。莒是先秦时期东夷古国,少昊之后,嬴姓,早在商代便是独立国家,国都曾在今山东费县一带。大约在西周初,迁都于胶县三里河故城,名曰计斤,又称介根。西周后期,迁于莒县。春秋时莒国曾灭向,侵鲁,一度与齐、鲁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男女裸人的装饰题材或认为与祈求种族繁衍的思想有关。
亚醜钺
1965年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商代晚期器,高32.7厘米、肩宽23.3厘米、刃宽34.5厘米,重4.6公斤。钺身饰透空的勾眉圆眼的人面形,龇牙咧嘴,狰狞中透出威严。钺身两面嘴的两侧,都铸有“亚醜”铭文,学者认为其为族徽,且有该铭文的青铜器多集中在青州苏埠屯出土。
亚醜钺的形体超过了一般实用武器的标准,所出之墓,有四个墓道,殉葬有48个人,其规模仅次于殷墟王陵,是商代后期山东地区级别最高的大墓。由此可知亚醜家族地位之高。出自这样大墓的亚醜钺,形体大,分量重,制作精美,研究和观赏价值高,十分珍贵。
鲁故城大玉璧
璧是古代的玉礼器,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因而用璧来祭天。该器物为山东博物馆礼仪大厅上方“大玉璧”的原型。
山东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玉璧,出土于曲阜鲁国故城遗址,为战国时期的随葬用礼玉。它器形较大,为国内发现的同类玉器中最大的一件,而且饰纹繁缛精美,璧身上纹饰分为内、中、外三区,内外两区饰双尾龙纹,中区饰谷纹,三区纹饰以弦纹相隔。整体制作规整,玉质优良,莹润而有光泽,饰纹紧凑匀称,线条流畅,做工精致,为研究战国时期琢玉工艺提供了非常典型的实物资料。
红陶兽形壶
红陶兽形壶创作于大汶口文化时期,可以说是家畜饲养业在原始造型上的生动反映。胖胖的猪身自然生动,造型憨态可掬,那时的先民们已经能够抓住动物的特征、表情和动作特点进行写实和创作。
这件兽形壶不仅造型逼真,美观大方,且构思巧妙,极具实用性。其尾可受水,嘴可注水,体可盛水,将壶的所有用途巧妙地融入其中,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们生活体验和艺术智慧的结晶,代表了当时陶塑造诣的最高水平,是极其难得的古代陶塑艺术珍品。
蛋壳黑陶高柄杯
蛋壳黑陶高柄杯以“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著称于世,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陶器精品,它的首次发现是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1928年,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吴金鼎先生到山东章丘的龙山镇进行考察,发现了一些很薄很轻却仿佛瓷器一般坚硬的特殊碎片,厚度竟然不超过0.2毫米,并绽放出黑色的光泽,于是定名“蛋壳黑陶”。上世纪60年代,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出土了一批蛋壳陶,蛋壳黑陶的质地极细,胎内不含任何杂质。
这件蛋壳黑陶高柄杯,出土于山东潍坊姚官庄遗址,体态轻盈,陶色纯黑有光泽,器壁极薄,制作技艺美妙绝伦,是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杯的典型器物,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
九旒冕
冕冠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高礼仪制度,只有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朝仪等大典时才能佩戴。在冕冠制度中,旒的多寡是辨别身份的一大标志,皇帝冕为十二旒,太子与亲王冕九旒。冕只有在古代绘画中才能见到,如武梁祠汉代刻石上的黄帝、尧、舜天子像,唐代闫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明人所作圣迹图中的孔子像等。
山东博物馆馆藏的这件九旒冕,出土于600多年前鲁王朱檀墓,是我国唯一一件存世的冠冕实物,填补了历史文物的空缺,它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今天能见到的冕的实物,就只有鲁王朱檀墓出土的这件九旒冕了。
天风海涛琴
天风海涛琴是明初第一代鲁王朱檀所抚过的琴。琴为仲尼式,桐木制成,琴身髹黑漆,纹如蛇蚹。此琴龙池内有墨书“圣宋隆兴甲申囗囗,大唐雷威亲斫”。雷威,是唐代的造琴名家,后世有“唐琴第一推雷公”之说。1389年,朱檀薨后,琴随其主人被葬于墓中,从此世人无缘再睹其容颜。直到1972年,山东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对朱檀墓进行发掘,天风海涛琴才得以重返人间。
天风海涛琴是目前出土的古琴中唯一形制完备的七弦琴,对于研究我国弦乐器的发展史,探讨古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
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通体髹朱漆,上扣盝顶箱盖。箱体四面和盖顶中部饰戗金团形五爪云龙纹。明初五爪龙纹装饰只能由帝、后及皇子皇孙们所专用,代表着皇家至高无上的地位。戗金漆器在西汉时已出现,流行于宋代,一般只用在皇家器物上。
元末明初戗金技艺已极为成熟,鲁王朱檀的戗金云龙纹朱漆木箱当为此戗金工艺的典范,其雕刻运刀迅疾,刚劲挺秀,戗金闪烁,光灿夺目,代表了元末明初之际戗金工艺的最高水平。由于流传和出土的戗金漆器极少,所以此箱堪称为国宝级文物。
釉里红缠枝花卉碗
釉里红缠枝花卉碗口沿和圈足绘回纹,内外壁分别装饰缠枝菊和缠枝牡丹纹。釉里红瓷是以氧化铜为彩料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后,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创烧于元代景德镇窑。明初洪武年间,铜红料的使用及釉里红器的烧制技术都已经基本成熟,从原料萃取、制作成型、绘画装饰到烧制工艺都有了突破。
明朝尚红,红色得到洪武皇室的重视,釉里红瓷器也为当时官窑专门烧造。此碗所绘牡丹和菊花是我国古代的吉祥图案,寓意永远常青、连绵不断,釉里红缠枝花卉碗也成为十分难得的古代艺术珍品。
斗彩竹节耳大瓶
斗彩竹节耳大瓶,通体纹饰多达十一层,分别绘海水、蕉叶、缠枝莲红蝠、团寿、缠枝莲、回纹、缠枝莲八宝、如意头、缠枝莲、变形莲瓣、海水纹样。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先在胎上画好图案的青花部分,罩上透明釉,入窑焙烧;烧成后,在留出的空白处用低温彩料填绘,再入烘炉中烘烤而成。
斗彩竹节耳大瓶形体硕大,青花浓艳,纹饰繁缛,绘画工细,底有青花“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是清乾隆时期难得一见的官窑瓷器精品。
郑燮双松图轴
郑燮双松图轴是郑板桥鼎盛时期的绘画作品之一。
画中双树擎天而立,旁立三枝细竹。这幅画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它的每一片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出竹的质感。此画作钤白文“郑燮之印”、朱文“二十年前旧板桥”。右下角押角章白文“七品官耳”、朱文“丙辰进士”。
郑燮善兰竹,画兰竹五十余年,自成家法,用笔遒劲潇洒,多而不乱,少而不疏。此画为其松竹图的上乘之作。
赵孟頫雪赋卷
赵孟頫是宋太祖十世孙,字子昂,号松雪道人等,浙江湖州人,博学多识,异于常人,通音律,精鉴定,书画成就尤高。这位没落贵族,入元后被征召为官,后屡经升迁,位虽高但并无实权,于是他潜心研究诗书画,成了元代文人书画的领袖人物。他的书法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兴复二王之书风,有赵体之称,成就最高的是楷书和行书,大家知道其名作有行书《洛神赋卷》,整个元朝书法,几乎都在赵孟頫的庇荫之中,他是上承晋唐、下启明清的一个重要的桥梁式人物。
这篇《雪赋》沿用了汉赋中假设主客的形式,从酝酿降雪写到雪霁天晴,展现了素净而奇丽的画面。格调高雅,让人赞叹不已。
陈洪绶人物图卷
作者陈洪绶,浙江诸暨人,字章侯,号老莲。明亡后,又号悔迟、老迟,曾剃发出家。陈洪绶最突出的成就是人物画,尤以绣像插图影响最大。他的人物画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借古喻今,寄托情怀。陈洪绶早期人物画线条多用游丝描,笔法细圆并参有方折,中期的作品用线趋于圆整,减少了方折变化,仕女造型线条细匀,形态丰满,唐韵犹存。
陈洪绶在山水画、花鸟画以及书法上都有非凡的建树,对“扬州八怪”、“海派”及近现代的画家有深刻的影响。明代画坛,有“南陈北崔”之说,南即陈洪绶。中国人物画由中古向近代的艰难转型的画家中,陈洪绶是其中翘楚。
东魏蝉冠菩萨像
菩萨像雕刻精细,形态优美,装饰华丽。尤其是菩萨冠上蝉纹装饰,十分罕见,在早期佛教造像中仅见两例,这应当是文献中提到的“蝉冠”,为世俗高官贵族所佩戴。佛教蝉冠应取起蝉能蜕壳复活之意,象征佛教轮回的观念。
#p#副标题#e#1976年,蝉冠菩萨像出土于山东省博兴县著名的龙华寺遗址,1994年被盗,1997年在日本美秀博物馆公开展出,2008年日本美秀博物馆将蝉冠菩萨像无偿送还山东,入藏山东博物馆。
北魏正光六年贾智渊造像
因在造像上刻写“贾智渊妻张宝珠等”题名,故命名为“贾智渊造像”。贾氏家族是北朝时期的名门望族,造像的捐助队伍庞大、活动经费充足,因此该三尊造像体量大,雕刻精致,远非一般造像所能企及,是山东现存北魏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品之一。
1918年,贾智渊造像出土于山东青州西王孔庄古庙中,一位日本古玩商曾以10万银元从当地购得此像,后当地官员出面干涉,日商未能将其运走,并放置县金石陈列室,1953年移至山东博物馆。
麃孝禹碑
刻于西汉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发现于山东费县平邑集南,即今平邑县。
碑首阴线刻凤凰画像,碑身刻两行字,其风格遒劲苍古,可为古隶代表,是目前我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汉代碑刻。
东平墓室壁画
2007年10月在山东省东平县出土的彩绘壁画是山东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内容最丰富、艺术水平最高的汉代壁画,在全国极为罕见。
该壁画以薄薄的白灰作底,其上绘制星象、人物、建筑、走兽等,尤其是勾连开合的云气纹和身穿短褐、肌肉张扬的武士,须发、衣物皆细致入微,开魏晋绘画之先河,其画面线条率性流畅,色彩鲜艳夺目,人物造型生动、面部表情丰富,反映出汉代高超的绘画艺术。无论是在保存情况、壁画内容还是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各方面,东平墓室壁画都堪称国宝。
沂源猿人头盖骨化石
沂源猿人头盖骨化石呈浅棕色,骨壁较厚,前上部圆枕粗壮。发现于沂源县鲁山镇骑子鞍山。经专家鉴定,确系旧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40万年至50万年前的猿人化石,与举世闻名的“北京猿人”处于同一时代,并在考古史料中将其命名为“沂源猿人”。
“沂源猿人”是最早的山东人,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沂源猿人”的发现是我国古人类考古史上的又一重大成果,在山东省是第一次。
巨型山东龙化石骨架
巨型山东龙化石长14米,高8米,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大的鸭嘴龙化石。
巨型山东龙属于恐龙类中的鸟臀目恐龙。特点是嘴宽而扁,很像鸭喙。头骨长,顶面较平,头后部较宽,齿骨牙列较长,有六十个齿沟。以两腿行走,前肢相对较小,后肢粗壮,趾间有蹼,并有一条很长的大尾巴。一般认为它是以蕨类植物为食,也有少数研究恐龙的学者推测,它是一种杂食性的恐龙。
开颅术头盖骨
200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康信在整理鉴定广饶县傅家大汶口文化遗址人骨标本时,发现在编号为M392墓的墓主颅骨右侧顶骨的靠后部有一直径为31毫米×25毫米的近圆形颅骨缺损,推测墓主生前曾施行过开颅手术。
专家鉴定委员会检查分析认定,392号墓墓主颅骨的近圆形缺损系人工开颅手术所致。此缺损边缘的断面呈光滑均匀的圆形弧状,应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开颅手术成功的实例,是我国史前考古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
比我国以前在青海发现的开颅手术实例提前了1000年之久。
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
这是清康熙年间的一套青花五彩十二月花卉杯,胎体轻薄,釉质细腻。一杯一花,构图优美,画笔工细,花旁配以五言或七言诗两句,诗句下首印有一篆书“赏”字,将诗情、画意融于一炉。圈足内有“大清康熙年制”青花楷书款。
12只为一套,加在一起便是12个月的节令花卉,且代表传说中的12位花神,山东省博物馆能从两套不完整的十二月花卉杯中凑齐一套完整的实属不易。
无款《葵花蛱蝶扇面》
1971年山东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纵24.3厘米、横25.5厘米。这是山东现存最早的一幅画,扇面右为葵花蛱蝶图,左为金书题诗,钤“皇姊图书”印。拖尾冯子振跋称为“宋高宗德寿宫题葵花扇面”,此卷曾收藏于宋、元、明三朝皇室,对于研究宋代书法绘画、元明皇室收藏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明代漕船
运送漕粮的舟船在明代史籍中被称为漕船。这艘发现于山东梁山的漕船全身用松木制成,长21.8米,中部最宽3.44米。共有13个舱,其中两个舱是居住舱,其余是货舱。据计算此船能够承载大约15吨货物,是我国目前为止运河中出土的有明确纪年最早、体形最大的漕船。
正是这样一艘通过运河南来北往的漕船和其他民用船只,为国家输送了粮食和各类生产、生活物品,也为明清时期山东社会经济的大繁荣提供了动力。
白陶鬶
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历史。鸟喙形流,扁圆腹凸处饰凸弦纹一周,三角外撇中空足支撑器身。陶鬶的形象,无疑是山东先民崇拜鸟类的一个实物证据。
整器质地细腻,陶色洁白,既有实用性,又不失艺术美感。白陶是大汶口文化极有特色的一种陶器,其原料采用烧制瓷土使用的高岭土,经高温烧制而成,它的发明是陶瓷史上一项突破性成就。这件器物白色温润细腻,有瓷质感,是大汶口文化白陶鬶的佳品。
颂簋
这件颂簋是西周晚期的器物。圆盖圆腹,子母口,盖顶有圈形把手。圈足,下附三兽足。腹部两侧有一对兽形耳。口沿上下各饰一周窃曲纹,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圈足饰垂鳞纹。
该器形制庄重,制造精良,纹饰瑰丽,铭文书体严谨。器盖对铭152个字,记述周王册命颂为监造新宫的官吏,并赏以官服、旗帜等事。与颂壶、颂钟并称“三颂”,是西周时期的重要铜器,也是山东博物馆现存铭文字最多的西周青铜器。该器铭文收录于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既为西周时期的优秀书法作品,又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值得珍视。
错金银镶绿松石三钮铜镜
错金银镶绿松石三钮铜镜是战国时期的典型铜镜,1963年出土于临淄齐故城南商王庄。此镜为奁器。在齐国故地上出土的这面华丽铜镜也许就是当时生活的写照。
这面铜镜呈圆形,正面平整作镜面用。背面三个环钮呈鼎足之势立于镜面。装饰四组云纹,构图做四等分,在云纹上嵌金丝,地镶绿松石,还嵌有银质乳钉九枚。此镜因金丝、绿松石、银乳钉和青铜本色的交相辉映,显得华丽无比,是战国青铜器的代表之作。而其上使用的绿松石镶嵌技术、错金银技术等也代表了那个时代手工业技术的巅峰水平。
举方鼎
1957年长清小屯出土。高23厘米,口径14.2厘米,炊食器。体呈长方形,立耳,略束颈,微鼓腹,四柱足,四隅有扉棱。口沿下饰夔纹,腹饰巨睛凝视的兽面纹,足饰阴线蝉纹。腹内壁铸铭文“举祖辛禹”及徽号。
商周两代及以后,出土或传世的青铜器甚多,在数以万计的青铜礼器中,鼎型器是最重要的器类。当时鼎是国家最重要的礼器,是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内壁的铭文被著名古文字专家、考古学家于省吾先生释义为“举”,应该是一族徽。
这件青铜鼎铭文清晰,花纹雕刻十分完美,是迄今在山东境内发现的最精美的晚商铜鼎。
兽面纹玉锛
兽面纹玉锛为1963年在日照两城镇遗址征集所得,系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的遗物,玉锛呈长条形,梯状,高17.8厘米,最宽4.9厘米,质地坚硬,通体磨光,因形似生产工具石锛而得名。器物不仅以美玉琢制,而且其正、背两面有阴线刻兽面纹,两图案皆突出眼、鼻、口,双目圆瞪,阔口獠牙,甚是神秘威严。整件器物,玉质纯净,纹饰如行云流水,令人叹为观止,堪称早期玉雕杰作。
兽面纹玉锛是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交接处的一件产品。它上面的纹饰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商周的青铜器上。这件玉锛不是一般的工具或生活用品,而被当作上层人物的仪仗,或者说已经成了当时上流社会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