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日前,一尊高达9.5米、重约17吨的孔子青铜雕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门外落户,为十里长安街增加了一道人文景观,也给天安门地区增添了文化新地标。
雕像紧邻天安门广场,正对川流不息的东长安街,“孔子”双手合于胸前,目视远方,衣饰简洁,身体左侧佩着一把宝剑,让人感觉是一位老者正在招呼四方宾朋。石头基座上有国学大师饶宗颐为塑像题写的“孔子”二字以及孔子的生卒时间。记者在现场发现,如果从正面欣赏雕塑,孔子的眼神微微下垂,显得十分谦和;如果从长安街开车驶过,乘客略微抬头,会与雕像孔子的眼神不期而遇。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塑像都是微笑着的,十分亲切。广场上,几位游客正与高大的“孔子”合影。他们表示,这座孔子青铜像非常传神,希望今后能看到更多这类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作品。
关于孔子雕像的位置,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说,“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的地理位置足以说明它特殊的政治与文化地位。国博是展示悠久中国历史文化的最高殿堂,因此必须选定一件代表性的展品放在此处。”国博北广场周围交通便利,与观众更加贴近,是观众认识国博的一个重要窗口。“当时我们就想,在这样一个位置特殊、意义不凡的广场上,该进行怎样的布置才最为合适呢,经过意见征集,最后决定竖立一座孔子雕像。”
吕章申告诉记者,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在国际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中国人对孔子形象的向往和憧憬,几千年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艺术家用各自的智慧将他们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作出了不同的演绎,成为人们瞻仰和礼拜的圣像。今天当人们面对这尊塑像时,会发出许多文化感慨,会产生与孔子思想相关的许多联想,所谓的“思接千古”,正是通过雕塑这一媒介而获得的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此外,在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全面竣工之际,孔子像落户,与国博自身的文化含量十分相配。
塑像的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介绍说,“听说在确立雕塑孔子像后,国博方面开始物色合适的作者,经过美术界、建筑界有关人士的推荐,他们最后找到我,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
吴为山向记者透露,在进行创作的三百多个日夜里,为了找到心目中的孔子,他煞费苦心。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孔子在老百姓心中自有可意会而不可言状的形象,古书对孔子的形象也有描写,唐代吴道子、宋代马远则均有画本传世。但文字描述中多奇象,马远的画太夸张,前额凸出宛如年画中的“老寿星”;吴道子画得飘逸、有仙气,但转化为雕塑,则“分量不够”。吴为山专门找了孔子嫡传后代的照片,但令他失望的是,并没有看到心目中的孔子像。
在思索中,吴为山突然发觉,一些熟识的文化老人,从内到外透着他要寻找的儒雅之气,“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到文化的传承、渗透是何等的潜移默化,甚至影响到人的长相。”最终吴为山创作的孔子似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慈祥、渊博、谦恭、大度。此前,吴为山也曾创作过不少孔子像,但达到如此高度的还比较少,而且,矗立在广场上的室外雕塑,还要求他考虑雕像背后的建筑风格。“我从国家博物馆北门广场的整体建筑环境与周围空间环境出发,以简朴、概括的手法,将人体的结构融入自然的山石形态当中,为其赋予文化与自然的双重意象,使它与现代都市环境虚实共存,古今相融。在造型上,则强调一种博大感,以期与中国文化博大厚重的底蕴相配。”
采访中,吴为山毫不掩饰自己的激动心情,他告诉记者,该雕像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一是孔子表情慈爱智慧,祥和温润,颇具儒家风范;二是整体造型似巨石似高山,象征着孔子是跨时空的精神坐标,是一座文化泰山;三是从背后望去,这尊雕像又像一座丰碑,“作为先贤,他永远是令后人仰止的高山,是我们膜拜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