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是歌颂反抗精神,有人认为是宣扬投降主义,这场争论持续了半个世纪。近日,著名史学家史式教授提出新观点,“《水浒》是一部反贪污反腐败的书。” 史式教授近日在海口出席一个研讨会时对记者谈到他的这一新观点。他认为,在封建社会里,直接迫害农民的是贪官污吏,是高俅一类人物。农民起来反抗,矛头直指贪官,这是理所当然。至于皇帝,在农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维持正常秩序所必需的人物。农民不可能梦想去建立一个民主政府,只希望出个好皇帝——真命天子,为民除害,铲除贪官污吏,实现天下太平。因此,奋起反抗的农民“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是一种正常现象,实际上就是反贪污反腐败,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 史式教授指出,正因为起义的农民“不反皇帝”,所以《水浒》不可能是一部鼓吹反抗到底的书。《水浒》里的人物,一个个都如生龙活虎,跃然纸上,要说这是宣扬投降的书,显然说不过去,很难被人接受。从《水浒》中的许多故事——如鲁智深故事、林冲故事、智取生辰纲故事、武松故事等等——看来,虽然情节复杂纷纭,但其主题总离不开一件事——反贪污、反腐败。 史式教授研究《水浒》已有数十年,早在1958年,他发表了《关于“水浒”里的“替天行道”的解释》一文,指出“替天行道”系出自老子《道德经》“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得到许多史学家和《水浒》研究者的赞同。 史式教授还认为,因为《水浒》有不同的版本,其主题也就有了变化。70回本的主题是歌颂反抗;100回本(包括100回本以上)的主题是接受投降。但有人因此说《水浒》有两部,宋江也有两个却是荒谬的。他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有发展变化,人也有发展变化。《水浒》只有一部,宋江也只有一个,宋江先是领导反抗,后来接受投降,这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所产生的发展变化,不能说一个人的言行有了发展变化就变成了两个人。“孙悟空先是大闹天宫,后来皈依佛法,难道我们就可以据此认为有两部《西游记》,两个孙悟空么!”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