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微山县文化馆收藏一块隋开皇六年(586年)《仲思那等造桥碑》。此碑原在马坡乡石里村,1980年迁至县文化馆。碑残高126、宽74、厚135厘米,碑石略呈棕黄色。碑的上部断去一截,右上角残缺,左下角断开。据邹县旧志载,碑上原有佛像二层。1973年3月,县文物工作者曾去石里村抄录碑文,当时碑头已断残,每行约缺两、三字,右上角尚存。 此碑上半部记叙了造桥经过,下半部记录了参与造桥的人名。此碑曾经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阮元《山左金石志》、武亿《授堂金石续跋》等书著录,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著录全文,并汇集诸家考证于后。 碑文中有“兖州高平县石里村”等字。隋志有高平县,属冀州长平郡,此高平县与碑文中“兖州高平县”无涉。据考,晋代石里村属任城郡任城县;南北朝刘宋时,任城县并入高平郡,北魏神龟元年(518年)任城县迁走,便将高平县南部湖陆县撤销并入高平县,高平县北部的原任城县的边远辖区划入高平县。此时石里村属高平县。隋代,郡县合并,辖区扩大,石里村又划入鲁郡(治所瑕丘,今兖州)邹县。此碑仍用“兖州高平县”,据钱大昕云:“《隋书·地理志》但云,任城县旧置高平郡,开皇初废。而邹县之尝为高平县,史无其文。盖南北朝郡县迁改无常,史官采访不能备悉。唯石刻出于当时,最可征信尔。”(《潜研堂金石文跋尾》) 此碑下半部所录人名前多冠以“都维那”、“维那”等字,“都维那”、“维那”原是管理佛教寺院事务的知事僧。洪颐煊《平津馆读碑记》云:“《隋书·百官志》,齐循魏制,昭元寺掌诸佛教,置大统一人,统一人,都维那三人。此碑(指《孙思宾卅人造像记》)阴‘维那’,亦沙门为之。他碑亦有俗姓人称‘都维那’、‘维那’者。”北魏至隋造像题记中,多有属名‘维那某’者。此碑或就是“俗姓人称都维那、维那者”之一例。碑文中仲姓诸人,传为孔子门生仲子路后裔,西汉更始元年,为避赤眉,自泗水故里全族迁于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至今方圆几十里仲姓甚众。 隋代享祚极短,遗碑稀少,此碑留传至今,已属珍稀。此碑别体字甚多,但书法结构紧凑,笔力遒劲,刚柔相济,并略带隶书遗意,为隋代民间书法佳作。
碑文如下: 〔〕中为现已残缺之字,据《八琼室金石补正》抄补。承邹县文物管理所胡新立同志提供原碑文照片资料。 〔大隋开皇六年岁次丙午二月〕壬午八日己丑〔兖州高平县石里村仲思那〕等卅人造桥之碑〔盖形同石火忽有便无命似〕浮泡阚存还灭若〔不倾心舍命如萨之投骸〕克己精诚尸毗〔之救鸽自非仰习二士之〕功苦海宁容可渡然〔今大邑〕主仲思那等卅人谨见村南分派成池〔蔢水竞〕流以起漂涛之浪阻隔长衢致使阳朱〔泣分歧〕之泪厌伪身形遂登高楼焚香启发奖〔他众〕缘四部崇助谨于此处敬造石桥一济之〔所急〕缓通传永绝稽留之叹两盈美丽婉娩可〔观又〕采石荆山访匠周随福力自天名师忽至〔图龙〕看若乘虚模花众蜂竞集漏佛两坎相同〔百工〕左右侍卫八部备足藉此桥像福及那等〔茂〕若春兰尉殊夏馥身比乾坤年同弗石学并〔宣〕尼仕登卿相敬法伏摩三途断绝昔秦王越〔海〕人鬼怀嗟义取成功能言羡德其词曰 〔运〕石荆山蓝田采玉接轸连辕首尾相续桃〔再〕红其功始足织女来游江妃屡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