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彦振:坚守信仰的济宁东大寺守望者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盖鸣霆 杨树林 发布时间:2015-07-13
摘要:

  在济宁城区悠悠古运河的西岸,有这样一座历经风雨依然散发着圣洁光彩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大寺。寺里有这样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自退休以来,他18年如一日在这里默默守护着这个鲁西南伊斯兰教的活动中心。在没有任何工资的情况下,他带着3个志趣相投的老伙伴筹措资金、修缮寺庙、组织礼拜、开办展览,把一系列宗教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对他来说,看护东大寺不仅仅是他的工作,更是他的寄托、他的信仰、他情系一生的深深眷恋。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就是济宁东大寺管委会主任沙彦振。

沙彦振

 
  没有工资,4位老人却一天班不落


  在郁郁葱葱的东大寺,我们见到了沙彦振。阳光透过古老的塔松和结满了果实的银杏树,静静地在他的身上投下倒影,让这一位本就虔诚无比的老人更添了几分宁静与亲切。别看老人今年已经78岁高龄,可是谈起话来却依旧风趣幽默、精神抖擞。古老寺庙里发生的每一个故事,他都印象深刻;古寺的古往今来,他更是都能娓娓道来。


  沙彦振曾是济宁市公路运输总公司的汽车工程师,1996年退休之后就来到了东大寺。来之前他就知道历史上的东大寺的管理者都是没有一分钱工资的,可是,他却依然开心地接受了这个职务。因为他的父辈们就是东大寺的义务管理者,自幼的耳濡目染已经让沙彦振对东大寺有着一种天生的亲切感。“东大寺归济宁市伊斯兰教协会管理,伊斯兰教协会是民间团体,没有政府拨款,这些并不重要。我们伊斯兰是有说法的,干这种事情就不能要工钱,这是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情。更何况我退休之后还有工资,孩子也都过得很好,没有什么负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从前人的手中接过照顾东大寺的接力棒,这就是我的责任。”


  沙彦振告诉记者,别看18年里一分钱不领,但自己和一同管理东大寺的老伙伴们谁都没有任何怨言,更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无故不来上班。“这三个老家伙原来都是工人,一个是酒厂的,一个是煤矿的,还有运输工,最小的也71岁了。”提起志同道合的同伴,沙彦振老人十分高兴。


  精心修缮,他让600岁古寺重现活力


  记者在沙彦振的带领下参观了这座古老的清真寺。望月楼、邦克楼、大殿,以及大殿上那一扇扇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做成的大门,每一处建筑都闪现着它的历史底蕴;塔松、银杏、柏树以及遍布院落的花花草草,每一处展示着这位无私的老人对东大寺的热爱与虔诚。沙彦振告诉记者,济宁的东大寺始始建于明朝初年,迄今有600年了,明成化年间初具规模,清朝康熙年间大兴营造,乾隆年间钦赐重建,始具今日之规模。虽然它是一座中国宫殿式伊斯兰教建筑群,建筑高大巍峨、工艺精湛,是中国伊斯兰建筑的代表作之一,但很可惜的是文革时寺庙遭到人为破坏,迟迟没有修缮。


  不过也正因此,自从接任东大寺管委会主任以来,沙彦振除了负责日常的教务活动外,便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东大寺的修缮和重建工作当中来。为了在重现这一古老建筑雄伟风采的同时,更能做到修旧如旧,沙彦振翻阅了大量历史典籍———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刘致平等前来东大寺考察后撰写的论文、历史上留存的东大寺老照片、地方史志关于济宁东大寺的档案,全部被他找了出来。此外,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亲自带人跑遍了全市各清真寺的遗址、过去的坟地等,查找文物,共搜集整理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明清碑碣等20余件,经专家鉴定,这些对研究济宁的回族先民和伊斯兰教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市区两级政府的重视下,在不断跑资金、求乜贴、写报告、批项目的辛苦努力下,他先后筹集资金100多万元,在顺河东大寺新建了邦克楼、怀圣楼、沐浴室、碑廊、翻建了后窑店、前大门、南北讲堂、油漆彩绘了全寺的房间使古老的清真寺又焕发了新的容颜。“当时有津巴布韦的穆斯林同行来我们东大寺参观,他们进来时候就非常惊讶,连连称赞我们竟然把这种古寺保护的这么好,这不仅是宣传了民族宗教政策,也是宣传了我们济宁。”说起自己热爱的地方,老人显得滔滔不绝。


  守护寺庙,更是守护灵魂的净土


  采访的时候,正值清晨。虽然初秋的阳光依然刺眼,可是微微的凉风、满目的葱茏,再加上数百年来形成的文化积淀,依然使得这座古寺显得异常清凉宁静。


  沙彦振说,济宁有27座清真寺,其中市区有9座。而这9座清真寺中,除去两座女寺不算外,就只剩下7座寺庙。而7座寺庙里,真正具有大殿、水房、望月楼、邦克楼等一系列建筑的,只有济宁东大寺和西大寺。文革期间,西大寺遭遇大破坏,荡然无存。因此,这仅留下来的东大寺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伊斯兰”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和平、顺从”。现在,静静地守护着这座清真寺18年,沙彦振老人的灵魂也慢慢地和这座寺庙融在了一起,变得愈加平和、顺从。“古老的清真寺决不仅仅是一座简单的寺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保护好东大寺就是保护民族历史、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我想让东大寺变得更好,把它变成一个对外的窗口,弘扬济宁古老文化的窗口。也正因此,我仍旧在78岁的年纪准备重新修缮东大寺,进而把那些文革时期破坏掉的建筑恢复原貌,因为,老祖宗一辈辈留下来的财富不能丢……”望着东大寺的一草一木,老人默默地说。


  阳光透过寺庙古老的窗子,一格一格地微亮,静静地洒在东大寺大殿左侧的展览厅里。看着那些老照片以及曾经在文革中被毁坏的西大寺史料,那些画中古刹树木仿佛都在说话,喃喃地向人道说着老人十几年如一日的奉献故事。


  记者离开东大寺走在寺门外的运河桥上,脑海中越来越坚定,这古老的东大寺会变得愈加光彩,因为这种奉献的精神,就像是东大寺里的碑文,会一直传承下去,永远不会被抹去。

责任编辑:admin
0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0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邮箱:kmzx@qq.com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