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山东菏泽、梁山等地梅花拳派组织与活动实地考察,在已有的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梅花拳的武场中拜师、收徒、学艺均要求严格,训练思想为“以武治心”;文场的文理深奥,内涵丰富;主要功能为指导武场,教育门徒,练习文功,研习文理;其文武一体的特点是文练与武练相辅相成,互不分离。 关键词:梅花拳;武场;文场;文武一体;特点;推广
前言
梅花拳是广泛流传于河南、山东、河北一带的著名拳种。因古时练功者常在百余根桩上习练,其套路动作左右对称,宛如盛开之梅花,故称“干支五势梅花桩”,到近代,移至地上练功,故又称“落地梅花拳”。它是一个源远流长、古朴而神秘的拳种。在《梅拳秘谱》中有“梅拳之始因年代久远而不可知。传云汉时已有,至今已百廿余世矣”。梅花拳动作结构对称、紧凑,动静分明,刚柔相济,连打带拿,一气呵成,一切动作以柔顺为上;强调内练气,外练形,内外兼练。因其招式朴实,变化多端,攻防技击性强,既可养身健体,又可开发人的智慧,因此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时至21世纪,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全面认识梅花拳的拳理、功法和技击特点,并将其推广于世,使更多的人认识并习练之,无疑会对梅花拳的继承和发展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梅花拳的武场
梅花拳《根源经》云:“要论文通上天消灾去苦,要论武原来是武教天元。”所谓“武教”就是通过武功锻炼来实现对人的“教化”。这里的“教化”是指以梅花拳中体现传统文化的观念和思想方法来教育人,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升华精神,实现“以武治心”。梅花桩武功的习练是从“拉架子”开始的。梅花拳最基本的就是“架子”。主要是提高习练者的身体素质和运气行气的能力。它是由静止不动的“桩步五势”和变化迅族的“行步三法”组成。“桩步五势”即“一大势、二顺势、三拗势、四小势、五败势”,对应于金、水、木、火、土五行顺序,宛若梅花盛开;“行步三法”为“摆法、撤法、扎法”,犹如梅花的干枝相连。因为五势按照五行相生相克之理变化,三法在四个方向上行动变化,故使得梅花拳的基本功的操作性非常强,又因其拳诀好懂易学,很容易引起初学者的习武热情,比较适宜于入门学习。 梅花拳有其独特的技击步法,称“八方步”。有“小八方”、“中八方”、“大八方”三种。“小八方”的脚步动时落三点,“中八点”的脚步动时落五点,这两种步法有固定的方向和动作。而“大八方”落乱点,又叫“群步”,无固定动作和方向,完全根据实际需要,步随身动,脚随手出,伺机而动。习练者的“架子”和步法练好之后,就可以进入“打成拳”阶段。在这个阶段,习练者根据师傅传授的规定动作和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和程序进行对打练习。要求双方在对练中相互“喂拳”,于抓、拿、掉、打中体会动作发力的时机、用力的顺序以及手、眼、身、步之间的配合。培养习练者“感知”动作的一22一能力和距离感,为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梅花桩的“打拧拳”阶段是其练习的比较高级阶段。在练习过程中,没有了规定的动作和拳势,对练人数也可适当增加。练习者要根据实际需要,随屈就伸,见空按豆,“见手使手”、“见劲使劲借他劲”。练习中要胆大心细,充满自信,培养习练者的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梅花拳的“拧拳”阶段的武功练习在其它拳派中是不多见的,也正是这个阶段的练习,使习练者可以摒除一切杂念,心神高度集中,于习练过程中,体味拳法其中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瞬息多变的诸多转机,做到“形神合一”、“心神合一”,从而既达到练心、练神的效果,又提高了习练者的技击能力。五势梅花桩“盘架子”,成拳交手都可于桩上进行,拳场每步一桩,约百根,此为梅花拳派所独有。在地上练习,仍然按照桩上的步点、方位,行步严格。除了拳术套路练法外,还有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器械练法,以及“凝神聚气”、“四时行功加减”、“八方论”、“得门而入”等反映梅花拳自身拳理特征的精湛理论。在梅花桩所有武功练习过程,从初始阶段的桩势之间的相互转换和步法结合,到“拧拳”阶段的“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选动”,能“突然而动”。都要求做到“有静有动”,“动静结合”。静要如山岳,无处不静,按之有阴阳,有高有低;动之如波涛汹涌,无处不动,知宽知窄,随高就低。一气贯串,动静结合。如果习练者能把握好梅花拳的“动而未形”“有无之间”的绝妙契机,而可以“神而明之,化而裁之”,灵活运用,那他也就抓住了梅花桩武功的精髓。而梅花拳第五代传人杨炳在《习武序》中说的“圣人之心如明镜止水,无彻不照,事来随应,不先事而为之备,不后来事而为之留,切其内外之道,深合时措之宜”这段话,也只有达到这个层次,习练者才有可能有深刻的体悟。梅花桩的武功训练,其实是一个“以武治心”的过程。通过武功锻炼,不仅强身养体,还能磨砺意志,开发智力,使精神境界不断提升。梅花桩锻炼一开始就讲究练形、练气、练神,“身心兼练”。练形也叫“练表”,就是学会拳法的招式和拳路,对外在的、有形态的人体进行锻炼,达到“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的“外三合”。所谓练气或称“练内”,是在练习中呼吸平稳、自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做到“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练内”以“练外”为基础,“练外”通过“练内”而提高。所谓练神,是对习练者的内在要求。习练者在练功时,不仅要精神饱满,气宇轩昂,而且眼明身活,专注于前方或对练之人,不散不乱,“眼随手动”,“目随势止”,无论动静都能摒除杂念,“如明镜止水”,“凝神忘形”,做到“神以役气,气以役形”。其所有锻炼的最终目的就是如《梅拳秘谱·中气论》所云:“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由外及内,再由内而达外,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自成金刚不坏之体”。由此可见,练形(练表)是功法的初始阶段,为以后的练习奠定基础。“练形”、“练气”、“练神”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离,始终贯彻于练功过程。这体现出梅花桩拳法“身心并练”的特点。
二、梅花拳的文场
梅花桩的文场何时产生,已经很难查证。在拳派内部经典《根源经》中就有“小张山立文武大法流通”,说明自张三省(又名张山,明朝万历年间人)时就已经有了文场、武场。第三、四代传人邹宏义、邹文聚父子的旧址的对联是“文理孰如马庄楼武技唯有邹家高”。在这里就明确提出厂武功和文理。在菏泽地区考察时,看到梅花桩文场内部供奉的梅花拳祖师牌位的对联是:“振三纲须赖真武整五常全凭大文”,横批“允文允武”,这里的“文”和“武”就是指文场和武场。历史学家们也考查证实,梅花拳自明末公开流体以后,就有了文场和武场组织,并且是文场领导武场,负责整个拳派的活动。梅花拳的弟子把梅花桩文理称为“文武大法”或“文武大道”。对其非常重视,认为它是“培养大将”之才的学问,梅拳弟子常说“拳打脚踢小把戏,唯有文理通天地”。“文武大法”也是指导梅花拳弟子们习武练功,参加拳派活动及其它事情的基本指导思想。 梅花桩的文场活动主要是练习文功,教育门内弟子,研习文理,指导武场和拳派的活动。文功就是修心养性,练神练气,追求更高层次的体验。文理是比拳理更高级的理论,它是文场弟子练习文功的理沦指导,也是指导拳派所有活动尤其是文场活动的重要理论和依据。文理提倡“常无欲以观其妙”,反对钓名沽誉,尔虞我诈,自立山头。在这种主导思想的指引下,梅花拳在代代传衍中始终保持着统一和拳派的团结。梅花桩的文场非常注重尊敬师长。该派的门规第一条即为“不准欺师灭祖”。在杨炳《习武序》的“习武规矩十二条”中有“人则事其父兄,出则事其长上”和“凡见师面,即便站起,不可视若路人”。同时,梅花拳派的收徒弟也相当严格,不仅注重习武者的天赋,还对其品德操行有较高的要求。《习武序》中有“凡学技之士,务要其安详恭敬”,“凡立教之始,务要其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除了德行要求,更重要的是“人门”。据菏泽地区该拳派的某些重要的传人介绍,一般习武者要拜师学艺,须人“三道门”。这“三道门”是根据对习武者的品行、意志、天分和悟性的长期考察,由派内的长者决定其分三次拜师入门。第一道门相对容易,习武者由弟子介绍可以进入武场接受训练和拳理教育,经过“三年架子二年捶”的扎实基本功训练后,若为人正直朴实,能吃苦耐劳,则可以欢迎进入第二道门。习练者可以学习到较高级的技术、招法和器械练习方法;同时学习一些深奥的文理,养心练神,研习文功。如果达到了“文理通天理”,武功做到“神气合一”,“浑元一气”,臻于化境的地步,则已人了第三道门,就是“登堂人室”。既能练文功又可练武功的文场弟子,才被承认为拳派的正式传人,死后其名字可补写入梅花桩家谱。梅花拳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有文场和武场,并且是文场领导武场。中华武术众多流派中,没有文场组织及文理方面的思想指导的不在少数。《梅拳秘谱·概论》云:“夫我国拳术派别之众百有余门矣,但溯其源泉则一也。盖学者侧重于身体之一部,而展其所长另创一家,而门派生焉。迄今犹能保持原有状态具有之,仅梅拳耳”。梅花拳流传这么多年,且地域也有差异,但还能保持它原有的文理和武功之面貌,“天下梅拳是一家”,可以说,文场在其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梅花拳的拳理吸收了道、释、儒和周易之变通的许多理论。这种多元性文化的组合说明梅花拳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刻,文化内涵比较丰富,值得研究和发扬。文场则是凝聚了梅花拳理论的精华,并且向高深层次发展,逐渐形成了有其特色的一套练神练气,修身养性的功法和理论。 梅花拳文理的精华是它承认万物生生不息,不断变化,并强调自身的不断创新。这也是其之所以能保持武功精髓和拳派思想原貌的要义之所在。各地的梅花拳在练法上会有所不同,但门内人认为这只是在自身范围内的衍化,其拳法精神和指导思想没有变化。正如宇宙“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万变不离其宗”,最终还是“万法归宗”。梅花桩弟子随着功力增加和对文理理解的不断加深,其思想境界也随之提高,渐至“无拳无艺”,“行动坐卧皆是拳”的程度时,他会根据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对拳理和功法做适当的变动,也即创新。正是这种在较高层次上的变化(创新),使得梅花拳的内容丰富多彩而富于变化,却始终不离其正轨,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梅花拳的文功练法是以武练为基础的。在武练的入门阶段,文练寓于武练之中,互不相离。到了较高的层次后除了在武练当中进行练神、练气外,还可单独进行文功练习。据梁山县的传人介绍文场内的师傅都有他们的文练功法。
三、梅花拳文武一体的特点
梅花桩拳理认为“身外无心,心外无道”,练功即为练心。其拳理云:“心动则神不入气,应默然养心;身动则气不入神,则凝神忘形”。练功时,神入气,气再入神,方能做到“形神合一”,“神气合一”。梅花拳武功锻炼之初就同时进行文练,这是修炼文武大法的。在“桩步五势”练习中,习练者要“静”,在“行步三法”中要“动”;而在“成举”阶段要“动静结合”,对精气神的要求也比较高,习练者要知劲、懂劲,知宽知窄,随高就低,学会自然聚气,每套练习都要一气呵成,体会“团团聚聚在中宫,隐而不发节节灵”。练到“形似神肖”,使内外合一,精气神一体,而达到“浑元一气”的最高境界。我国众多武术流派都讲究文武一体,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很少做到。梅花桩保持了其“武”一面,但又不脱离“文”的指导,成为传统武术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可见,梅花桩拳派既注重武功锻炼,又强调文功修养。文练以武练为基础,武练以文练为指导,相辅相成,强身健体与修身养性互为体用。梅花拳的武功始终体现着梅花桩文理的精神和思想,这也是梅花拳“文武一体”最显著的特点。
四、结论
1、梅花拳的武场是通过武功锻炼实现强身健体,提高习武者技击能力的目的。其习练内容简便好学,易练实用,富于变化而为广大习练者所喜好。 2、梅花桩的文场是梅花拳派所特有的组织。其主要功能是教育门人,指导武场和拳派活动,研习文理。梅花拳文场的存在使梅花拳保持了其原有指导思想和武功精髓,推动着梅花拳不断深入发展。 3、文武一体是梅花拳理念的核心,反映了梅花拳的本质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