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济宁民俗专家张培安在“百姓大讲堂”开讲《济宁大家族之间的联姻》。张培安谈到的济宁文化世家,除孔孟颜曾以外,还有孙氏家族,潘氏家族,乔氏家族,张氏家族;又以几大家族联姻为背景,论述了济宁大家族联姻的特点:注重乡土婚姻、世代婚姻以及家族的文化因素,还注重婚姻对象的仕宦门第。 济宁名门望族有几多 我们济宁一般都知道玉堂,但对玉堂孙家了解不多。关于孙家,有一首流传的歌谣是这么唱的:“济宁州,十万家,四大金刚,八大家,百万富翁是吕家,东门扎彩的老王家,最盛还是老孙家”。而关于玉堂孙家,在济宁有流传“半城财富是孙家;半城大院是孙家;半城文章是孙家;半城人才是孙家”的说法。 这所谓半城财富是孙家,可不是空穴来风,可以想到,一个300年的玉堂酱园可以创造多少财富。据记载,孙家的土地至光绪年间大约4万亩,有“骑马不踏外姓路,马饥不吃外田草”之说。嘉庆年间,孙家在山东兼并土地3万余亩,咸丰、光绪年间,又在鱼台、金乡一代兼并土地6000多亩,即以嘉庆元年(1796)至光绪34年(1908)间共112年算,平均每年也有近321亩。 所谓半城大院是孙家。孙家有房子多少呢,城里200间,乡里100间,合起来300间,就是平时济宁老百姓说的孙家“城外有庄,庄外有城”。翰林街以西那里有一处,三进三出的院落,后来孙玉溎中了状元,这里成了状元府,是两江总督孙玉庭住的。石门口街以东有一处,也是三进三出的院落;天香阁街那里有一处,城外就在济宁城北的汪家庄,那里就是状元府。 所谓半城文章是孙家,半城人才是孙家。其实孙家的文章人才已不是半城可比了,查查孙家的老祖宗,早期孙家也有脸朝黄土背朝天种地的老百姓,到了乾隆朝以后,这个家族不知怎么老林上风水发热,哗啦啦连续几辈子人才辈出,一个个秀才举人进士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孙家以世代读书应考为业,在清代就出了一个状元、一个榜眼、5个进士、9个举人、41个贡生和秀才。在这些人中后来进入仕途者有四十余位、其中出了一个大臣、两个大学士、一个总督、两个巡抚(其中一为顺天府尹,管辖京城及其周围五州十九县,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长)、按察使一位、道员以下至府县38位。真可谓诸子秀立,青紫盈庭,在大清朝创造了累代甲科、兄弟鼎甲、三世一品、重宴恩荣、祖孙得谥的科名佳话。四代人官居要职,相伴皇帝左右。在山东之冠。据1991年山东省编著《齐鲁闻人》中所述:“清代山东名门望族,继诸城刘氏之后最盛莫过于济宁孙氏,自孙玉庭始孙氏辈辈科举起家,代代衣金腰玉,四世名列清史,家门之盛,北方士族,罕有其匹”。可见一斑。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可是孙家在大清朝连续四代为官。孙氏家族自孙扩图开始,历经清代乾、嘉、道、咸、同、光六朝,计一百六十余年,一个个科举才子、政界明星,若群星璀璨,光耀运河之都,成为中国北方的名门望族。 济宁乔庄乔氏家族 乔氏家族也是济宁的名门望族,居于济宁城西南七里,今车站西路北侧,济安桥南路东侧,东与狄林村为邻的乔庄,位此处明代称郗江原,清初名乌季庄。至清光绪二十年(1894),乌季二姓家族式微。乔氏以科第起家,为济宁望族,后逐渐演变为乔家庄。1948年7月济宁第二次解放后简称乔庄,沿用至今。 乔氏原籍滋阳(今兖州),其先祖乔赞于明代从泗水迁此。至七世乔发,字长生,号菊农,十四岁补博士弟子员,颇负盛名但却怀才不遇,屡困场屋,晚年筑室于郗江原(今名乔庄),以诗酒自娱。性慷慨,好施与,见义勇为。所居园中,有大柳树百余棵,忽一日伐尽,邻舍亲戚问其原因,他只说有用,不言所以,半年后才知道他把柳树完全做成棺木,施舍给贫困不能丧葬者。他平生为善,不求人知,又特爱菊花,园中培植很多,常邀集文友来赏花吟诗,一时传为风雅盛事。终年八十,著有《蓑笠吟集》,为世间所传诵。 其子乔世臣,字丹葵,号蓼圃,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初任翰林院编修,曾参与编修《明史》,又任吏部郎中。当时河北一带发生大饥茺,他奉旨去武清县赈灾。看到百姓饿死道路,辗转沟壑,惨不忍睹;而他所掌握的粮食很快就发完了,无以为继。他于是捐出自己薪俸,又动员县中富户认捐,还冒险“先斩后奏”动用了国库粮食,救人活命无数。后来升任嘉兴知府,调杭州知府,浙江、江苏按察使,右通政使,所到之处做官都以廉明著称。几年中仕途顺利,径升至江苏巡抚。由一个一般县令升为职权重大的封疆大吏,可说史无前例,所以当时人认为是“异数”。他本人也愈加谨慎,感激图报。他根据当年赈灾的经验,提出了各省应趁丰年时预为积谷以备欠年的设想,奏报朝廷,要求大中小诸县以次积谷,自一万五千石至八千石为额,“随时出陈易新,以裕民食”。这一未雨绸缪的重大举措,对社会的安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有经济头脑的官吏。他还对当时实行的八旗兵饷发放办法进行改革,改发粮为折粮为银两。后又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组织过松江海塘的修治工程。这一工程长达二百五十里,原为土堤,在他主持下全部易土为石,完工后百余年都发挥作用。乔世臣为官多年却“不沽名,不市恩,门无私谒,家无羡财”,一生保持朴素正派的儒家风范。 乔世臣之子乔大凯,字恬高,出身虽贵却无纨绔之气,博学多才,清乾隆十八年(1753)山东省乡试中举人,次年(1754)礼部会试中进士,三十一年(1766)署理平乡县,后实授东明县、武强县。政绩也很好;又是个经学家,著有《周易观澜》一书。 济宁马房屯张氏家族 张培安介绍,济宁张氏家族是明清之际济宁一个著名的文化家族,明朝是军户,始祖张从,因军功官至千户。据有的学者考证推断,元末农民起义中,张从在家乡濠州(安徽凤阳县)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红巾军,因军功官至千户,在狄崇手下任职。明初,设立济宁左卫时,以狄崇所率领的军队为主设立济宁左卫,狄崇为指挥使,而跟随狄崇征战的张从,也随军来到了济宁。到六世祖迁居济宁西乡马房屯。 张氏家族最重要的人物是张淑渠,乾隆十三年戊辰进士,当过知县,知州,乾隆二十九(1764)年任潞安知府,在任六年,体恤百姓,政绩突出,离职后,当地百姓为他立碑,“以志遗爱”。 二十岁娶乔世臣之女,结婚后跟父母过,深得父亲器重,其后,父亲罢官,张淑渠夫妇将乔世臣之女结婚陪送的嫁妆变卖,赎回旧产土地200亩,以奉养父母。其父从荆州返回济宁的时候,济宁正值荒旱之年,张淑渠父亲深以为忧,乔夫人将所置田产拿出来救助。 1770年,皇帝对官员考察,他以政绩卓异将赴吏部引见,恰巧,他的母亲病故于官署,回济宁给母亲百日安葬,守孝期间,他过继的儿子因病去世(无儿只有一女,嫁孙玉庭),儿媳妇殉节而亡,迭遭不幸,使他精力大减,精神打击很大。守孝三年期满,他绝意仕进,乡居杜门,静居一室,以诗书自娱,日不出户,林居十余年,抱病之日居其半,最后以虚弱病体而终。 张淑渠退休后在家乡创办两件大事情:建宗祠,办“义庄”。祭田,义庄,义塾田,家族富有者拿出钱来办义庄,包括学校、公田、祠堂等等设施,义庄的场所,也有寄放棺柩。一时还未曾找得好地方安葬,或是死者客死他乡,家人准备运回本土去安葬,或是穷得无以为殓,只好暂时寄放在义庄之中。也指医院的太平间。 张氏义庄,己产之半,置义田十顷,首先完成国家赡养家族内贫士贫人,为防止不肖子孙侵害义田,召集族人商定,由本族举人等人向济宁直隶州衙署呈文,说明创办义田的目的、义田来源、义田赡养对象。义田规定:不准买卖,本族子孙虽贫,不得擅卖,外人不能擅自买,远近族人更不能恃强侵夺盗买盗卖义庄田土、房屋、仓粮并一切器物。张淑渠这些善举义行,可以说为清朝基层政权稳定了乡间社会,聚集了宗族之间团结和睦友好相处。 讲座的最后,张培安介绍说,据统计,孙家与孔氏家族联姻4次,张氏家族10次,与乔氏家族6次。随后,张培安又总结了济宁大家族联姻的四大特点,注重乡土婚姻,选择的对象就是本地和周围州县的大家族;注重世代婚姻,就是说,上辈结过婚,下辈还有联亲;注重家族的文化因素,如孙玉庭与张氏结婚时孙还是个学生;突破乡土婚姻,注重婚姻对象的仕宦门第。 图为济宁吕家宅院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