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知学与大成之道——儒家的气质、气度、气势与气象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廖彬宇 发布时间:2018-01-05
摘要:《大良知学与大成之道——儒家的气质、气度、气势与气象》,是借《论语》为着眼点,给大家系统阐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经世致用的根本精神。

  这次给大家讲《大良知学与大成之道——儒家的气质、气度、气势与气象》,是借《论语》为着眼点,给大家系统阐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经世致用的根本精神。

廖彬宇

  今天,我们很多人只知道儒家是道德、伦理之学,却不知道它也是智慧之学。儒家以“智仁勇”为“三达德”,以“仁义礼智信”为“五常道”,智都是“达德”和“常道”的核心。智慧既是道德的智慧,同时,道德也是智慧的道德。

  阳明之学以“致良知”为宗旨,而良知是德与智在最高境界上的融合。良是至善,知为大智。良是“不逾矩”,知是“从心所欲”。换言之,良知也是道德,知是大道,良是大德。

  世界上有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各种问题和危机。能把危险转化成机会,就是智慧的体现。这既是《易经》变通的思想,也是儒家“持经达变”的智慧。苦难和不幸在普通人看来就是灾难,在大智的儒家看来,就是机会。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化悲愤为力量,化违缘为顺缘,化不幸为大幸。在艰难困苦中自立自强,立德立功。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吉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圣贤是最大的吉人。道是大智慧,德是大福德。自助者天助,自成者天成。自古以来,圣贤逢凶化吉遇难成祥,都离不开德行和智慧。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孟子说“仁者无敌”,冯梦龙说“圣无死地,贤无败局”。智者仁者圣贤之所以无忧无惧,无惑无敌,无败局无死地,正是因为他们是具有大智慧的有道之士与厚德之人。

  儒家文化既为伦理之道德,也是广大之智慧。这个智慧博大精深,自有体系。这个体系我用四句话来形容:“无中生有,有中变大。大而化之,化及天下”。就是从什么都不懂开始,按照这个体系,可以开发出大智慧、大格局,最后能够“知周乎万物”,从而“经世致用”集大成,为生民造福。

  这个体系,我们从一无所有开始,以知志为第一个“知”,进而发展出智慧的各个方面,这就是儒家的大智慧。我姑且总结为31知,当然真正的大智慧、大良知远远不止于此。这只是给大家提供了一种思考、一种启发。

廖彬宇

  佛家有“正遍知”之说,而儒家也有“一事不知,儒者之耻”之训。《易经》说:“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只要把智慧的心法明了了,任你八万四千法门,统归都是一法,都是一个原理。这就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须知大道至简,并不复杂,所以《易经》提出来,既不是“知难行易”,也不是“知易行难”,而是“易知易行”。在《中庸》开头,子程子说:“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子程子就是宋朝大儒程伊川先生。他说《中庸》这部书,开头只说一个道理,中间分散为万般事物,最后又归结到一个道理来。这个道理放开来可以遍及天地四方,归拢来又可以深藏不露。真是意味无穷,都是实实在在的学问。善于读书的人仔细玩味,反复揣摩,自会有心得,终身都受用不尽。将来有机会,我给大家再系统地讲,讲出来又可以整理为一部书,题目就叫《天下一统——包罗万象的中华文化》。

  “大成”也是中华文化的追求,总的说来,西方的文化叫“科学”,分科而学,成为专家。中华文化则是一门深入,触类旁通集大成,成为大家、大儒、大人、大师、大圣。后面我会和大家细说。所以孔子又叫做“大成至圣先师”。要大成,前提必须要有大抱负,就是求道的精神;有了大抱负,才能开启大智慧,大格局,最终而大成。

  我们今天所了解的《大良知之学与大成之道》这个系统,就是这样一个从无知无畏到大智大成的系统。

  佛智可以成个体之佛,救拔众生之苦,儒家亦然,而对于构建人类之和谐社会而言,更有其独到之处。除了能“独善其身”成德成圣,还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蕴藏其中。《易经》里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谋大业,建大功,成大事,必须拥有大智慧。这个大智慧,就是“大良知学与大成之道”。

  孔子这一生,后面我会给大家说,就是向世人证明了,如何从一个无知少年,成长为大智慧的大成至圣,我们要想获得大智慧与大成就,从孔子身上,就能获得借鉴和启迪。

廖彬宇

  他是“十有五而有志于学”,15岁开始立下大志,希冀通过学习求得大智慧,这就是“知志”;立定志向以后,就自然会努力学习,就是“知学”;在知学的过程中,就会明白诚意正心的重要,就会“知诚”;知诚,就能感悟心之本体,可以“知心”“知仁”;能知心,就能通《易经》之道,可以“知易”(知道);能知易,便能感悟天道,可以“知天”;能知天,就能读懂万物发展之规律,乃至人类命运之态势,就能“知命”(知遇);能知命,就能知生命之来处,可以“知本”(知孝);能知本,就进一步更好地认识自己,可以“知己”(知省);能知己,就能发现自性具足,不假外求,能够“知足”(知止、知节);能知易、知天、知命、知足,就可以洞悉事物发展的规律,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知常”(知义、知别、知情、知性、知识);知常,就能在事物开始时看到结果,可以“知因”(知果);能知因果,就会对天道自然产生敬畏,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修为,就会“知敬”(知慎);能知敬,不是懦弱,故对举为“知勇”;能知敬,则会于万物有所领会,可以“知觉”(知著、知类、知得、知失、知敏);能知觉,就能“知几”、还能“知名”、知时(知进、知退);能知几知时、知进退,就能“知行”(知恒、知用、知兵、知药);能知时知行,必能“知权”(知谋、知通);能知权,亦必当“知中”;能知权,必能“知重”;知重者,可以“知谦”;知谦者,则“知礼”(知错、知耻、知法);能知重知谦知礼,则能“知德”(知恩);知德(知恩),则能“知容”(知恕);知德(知恩),必能“知言”;知言,必能“知人”;知德知言,则能“知趣”(知音、知书、知艺、知乐);有以上诸多之知,则必受大益,可以“知信”;最后便能“知政”,可以经济天下。

  这里的“知”,不仅仅是一般知道、晓得的意思,还包含了把握、掌控、主宰的含义。如古时官职的知县、知府、知州等等,分别指主管、掌控某县、某府、某州的官员。知客又是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所以,我们说知时,指既能了解又能把握时机;知本,是既理解又能抓住根本,照此类推。

  现在,我们先了解这《大良知学与大成之道》的第一个知,知志,既能立下志向又能坚定践行志向。

  《易经》有一个“四德”的概念,叫做“元亨利贞”。这是《乾卦》的卦辞。

  《易经》也是以乾坤二卦为门户,演化出包罗万象的六十四卦来。乾卦是代表天道,《易经》里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就是说乾卦高于一切,所以统领一切。代表了一个人如果境界到了“无上崇高”的层面,那么他的智慧就足以统领一切,使万国咸宁,天下太平。所以《易经》这部经典,其实就是以“志博云天”“壮志凌云”为开篇,可见立志之重要。因为只有立下宏伟之大志,才有可能证得无上之“大道”、圆满之智慧。“元亨利贞”四德,就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元,就是“天地之大始”,所有事物的开始,这个“开始”要怎么样呢?一开始就要“至善至大”,《易经》里阐述这“四德”的,有这么句话,叫做“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什么叫“善之长”?善就是美好,“善之长”就是一切善的根本,一切善的统帅,有位历史名人,明朝的开国功臣,叫李善长,洪武三年的时候,敕封为太师、丞相、韩国公,可谓位极人臣。朱元璋对他有个评价,“萧何有馈饷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这是朱元璋将李善长比作刘邦的萧何,朱元璋还有一句感叹:“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奋斗于群雄夹缝之中。此时李善长来谒,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才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此乃天授其人予朕。”可见李善长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朱元璋是一个“元”字,李善长是“元者善之长”的寓意,也可见“天授其人予朕”的感叹,竟是如此巧合。

责任编辑:孔孟之乡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