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是我心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李木生 发布时间:2017-10-04
摘要:当人生的羁绊横七竖八束缚着他自由翱翔的天性的时候,是明月给了他抖落枷锁的激情与力量,并给他展现出了自由翱翔的无限辽阔的空间。

  通体透亮而又将人间盈满柔情、慰藉、与浪漫的那一轮千古常新的明月啊,李白现在还好吗?月是他无所不达的翅膀,月是他爱恋不已的情人,月是他永不枯涸的灵感的源泉,月是他苦乐同享的知音,月是他永远骚动不安的灵魂的最终的家园。

  磊磊落落,揣着人间的欢喜与忧愁,用无限的光彩将苦难而又黑暗的人世夜夜点亮的,那是明月了。微昂着头,怀着仁义涵养出的耿烈、豪情打造出的英雄气慨,为盛唐乃至千百年来的中国吹响个性解放号角、向荼毒人性的专制制度揳进叛逆精神、并为古板无趣的中国封建社会开出一条生命的自由欢乐之河的,那当然就是李白了。

  李白从明月获得了解放的无穷空间,明月也因李白浪漫的诗心而越发生动。明月是李白最伟大的朋友。明月伴着李白,正从遥远的唐代潇洒而来。

  人或许是渺小而卑微的,但是人的精神却可以达到高洁而又博大的高度,于是高洁博大、被李白从小就称作“白玉盘”、“瑶台镜”的明月(李白《古朗月行》),便成为李白生死不渝、灵犀相通的知音了。皇帝看不上他,说他“固穷相”,说他“非廊庙器”,罢遣他,他感到了大志不得伸的痛苦,可他并不感到孤独;众官僚诬陷他、挤兑他、孤立他,他只有愤怒蔑视却不感到孤独——因为有他心心相印的明月,正从一碧如洗的高空投来理解与钦敬的目光。

  可以断送我做官的一切路径,甚至可以让我一贫如洗,但是我有知己明月。在这轮明月面前,一切的人全都平等,任你有天大的本事、天大的权力、天下的财富,也无法霸占天上的明月,“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李白《襄阳歌》)。明月不会被收买,明月不会被腐蚀,明月总是清清朗朗普照着天下。只有对于无助的百姓,对于因为心地正直光明而遭受巨大痛苦的人,明月才是体贴而慷慨的。它可以当你的信使,再远的路程、哪怕是生死之隔,也能让其顷刻交流。它还可以裁下一片长栽在你的心里,让你在灰暗庸碌的日子里,感到着浪漫与光明。还有美,美丽之美、美妙之美、美好之美,都会从月亮得到最为完美的诠释。当混淆在茅厕一样官场中的李白,因为污秽与黑暗而感到痛苦不堪的时候,正是月亮的美好洁净明亮,给了他毅然超拔的力量。这无穷无尽的大美,更为李白本就天才的想像,造就了波澜壮阔的景象。月是咱百姓的明月,月是我平等的宣言,月是人间美与欢乐的源泉!

  当人生的羁绊横七竖八束缚着他自由翱翔的天性的时候,是明月给了他抖落枷锁的激情与力量,并给他展现出了自由翱翔的无限辽阔的空间。

  秋天的夜空湛蓝清邃,正是最显月亮高洁明亮的时候。秋月就是李白的魂魄了,他的心宇也如秋天的夜空一样的湛蓝清邃。澄明的月与澄明的李白,便在这湛蓝清邃的秋夜里相拥相融着。有露珠悄然滴遍人间,每一滴上都栖满着李白浪漫的诗韵与晶莹着李白诗韵的月光。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万里关山、万里明月里,弥漫着的是李白对于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滔滔控诉,对于百姓苦难的无限深切的同情;“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李白《玉壶吟》),壮志难酬,生命易逝,那就让响遏流云的豪情和着青春永葆的月色,飞扬在天地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子夜吴歌》),这种对于平民生活的倾心与向往,不也透露着对于糜烂的宫廷生活的厌恶吗?“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李白《苏台览古》),则是对于历史兴亡的慨叹;“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李白《秋浦歌第十四》),又洋溢着对于青年炼矿工的赞美和对于劳动的歌唱……而那首千古名诗《静夜思》,更是使明月与李白,在世代人类的心间口上一齐永垂不朽了。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李白《把酒问月》),振动着硕大无朋的翅膀,李白在月光里翱游,毫无踬碍地穿行在茫茫的宇宙间,俯察着浩如烟海的人类的历史。曾使自己异常痛苦的人生蹭蹬,突然变得渺小无谓,只有旷迈而又欢欣的情绪,如皎洁的月光溢满在天地间。

  相关链接:

  李白与济宁太白楼

  济宁这座运河古城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有着不解之缘,原来李白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同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移家至这里,一住就是20年,只不过那时这里不叫济宁,而叫任城。

  当时,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原址坐落在古任城东门里(今小闸口附近),擅诗好酒的李白“其居在酒楼前”,所以经常去的一个地方就是这座酒楼,“常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每天至此饮酒消遣,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著名诗篇。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李白去世近百年时,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吴兴人沈光过济宁时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作《李翰林酒楼记》一文,从此“太白酒楼”成名并传颂于后世。宋、金、元代对该楼都进行过重建和修葺。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开凿济州河时,任城城池北移今址,明代初期城墙易土为砖。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591年) ,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太白楼,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移迁于南门城楼东城墙之上(就是现今的地址),并将“酒”字去掉,更名为“太白楼”,留传至今。

  今太白楼是1952年人民政府拨专款在旧城墙上重建的。重建后的太白楼连同台基,共占地4000平方米,楼体为两层,重檐歇山式样,砖木结构,二层檐下正中悬扇形“太白楼”楷书阴刻匾额。楼上正厅北壁上方镶有明代诗人所书“诗酒英豪”大字石匾,下嵌着李白、杜甫、贺知章全身阴刻“三公画像石”,游廊和院内有《李白任城厅壁记》、唐代以来文人墨客的赞词、诗赋,及乾隆皇帝《登太白楼》等碑碣60余块。有罕见的李白手书“壮观”斗字方碑。1987年,济宁市在太白楼建立李白纪念馆。

  作者简介:

  李木生,济宁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高级编辑。1952年生于山东济宁农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曾出版诗集《翠谷》、传记《布衣孔子》、散文集《乔木森森》等。散文集《午夜的阳光》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散文《微山湖上静悄悄》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散文《唐朝,那朵自由之花》获中国散文协会冰心散文奖,作品入选全国各种选刊、选本、大中小学读本及初、高中试卷。

责任编辑:孔孟之乡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