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仙遗风今犹在,青史流芳太白楼

来源:1998年1月4日《济宁日报》 作者:相力 夏义梅 发布时间:2006-05-02
摘要:
    雄踞济宁市中心的太白楼,原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曾经饮酒赋诗的地方。千余年来。久负盛名,蜚声中外,是济宁市重要的名胜古迹。而今,人们登楼遐想,不仅被诗人激情豪放、洒脱飘逸的诗歌魅力所折服,更敬佩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爱国主义热忱。
李白生干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卒于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正是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青少年时代便有拯物济世的宏大理想,“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抱负,但他不愿由科举出仕,而希望通过漫游,隐居山林,积蓄道义,效法管仲、张良,一举而为帝王辅弼。天宝初,奉诏人京,命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实现“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结果却是理想的破灭。赐金放还后,又开始了漫游生活。“凡江、汉、荆、襄、吴、楚、巴、蜀与夫秦、晋、齐、鲁山水名胜之区,亦何所不登眺,何日不酣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诗人或放情山水,或饮酒高歌,或证史论今,或慷慨陈辞,或对国家前途满怀憧憬和希望,或对国家命运执著地关怀。其诗篇均蕴含着强烈的社会内容。其诗其人,呈现给世人的是奋发向上、豪迈乐观的精神风貌。
    在李白诗中,反映时代面貌、关注国家安危的诗篇很多,这也是李白诗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尽管诗人政治上不得志,但他始终关心着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他反对分裂割据,希望国家强盛统一。在《塞下曲》等诗中曾对戍边将士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和慷慨报国的豪情壮志做过歌颂。安史之乱后,诗人的爱国思想更趋强烈,为“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的局面而深感忧虑.渴望消灭叛乱,维护社会安定。叛乱第二年,加人永王的军队,渴望亲身参与平叛。在军中写下多首沤歌平叛复国的爱国诗篇。永王兵败后,诗人受牵连入狱,于狱中写下《上崔相百忧章》、《万愤词投魏郎中》等多首满含悲愤和血泪的不朽篇章。在“免死流配”途中,念念不忘祸乱中的祖国,“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六十一岁还以多病之身儒夫请缨,“冀中一割之用”。无奈“天夺壮士志,长吁别吴京!”诗人的失意、痛苦、悲愤,不能以身报国的情怀在其诗歌中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可以说,诗人在这场叛乱中的不寻常经历,本身便是一首足以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壮丽诗篇。
    李白来山东时,年三十六岁,丰富的社会阅历,使诗人的诗歌创作热情达到巅峰。诗人开阔的胸怀,旷达不拘的性格、奔放的情感、奇特的想象与其诗歌融为一体,在诗中一发不可收拾地倾泻出来。至于抒发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爱国思想和社会意义的诗篇,在其一生的诗歌创作中,更占有极其显赫的位置。他在山东留下的近百首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而任城(今济宁)是诗人寓家时间最久,活动时间最长、遗留诗文也较多的地方。李白初到济宁,即被济宁的风光所陶醉,挥笔写下“壮观”二字抒发内心对古城的挚爱。来到济宁的第三年,于县衙大厅上书写《任城县厅壁记》,此文不但详细记述了古任城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历史沿革,又用翔实的笔墨记叙了盛唐的济宁百姓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对研究济宁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工商交通以及历史变更,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参考价值。    李白在济宁所留遗迹众多,如青莲胡同、浣笔泉、古南池等……均已成为济宁重要的名胜古迹和重要的文化遗存。作为诗人饮酒赋诗的太白楼,更与诗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儿子在这里出生,女儿在这里长大,夫人在这里去世,很多名篇在这里问世……诗人对太白楼,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济宁的秀丽山河、淳朴民风、久远悠长的历史文化,酒楼的风月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所以诗人歌颂济宁,赞美济宁、在很多诗篇中表达了“我家寄东鲁”的眷恋情怀。故而《旧唐书》、《南部新书》等历史典籍竟把他误认为山东人了。
    太白楼,已成为独步千秋的名胜。唐人沈光在《李白酒楼记》中说:“至于齐鲁,结构凌云者无限,独斯楼也,广不逾数席,瓦缺椽  ,虽樵儿牧竖过亦指之日:李白尝醉于此矣”。太白楼知名度可见一斑矣。
诗仙已去,斯楼犹存。太白楼历尽千余年的雨雪风霜。至今二楼北墙壁上,尚存金代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广平纪石刊登楼题诗碣一块:
    “太白楼空四百年,才名高似月横天。谪仙遗意凭谁论,付与春风一醉眠。”
    这首诗充分证明,此时的酒楼,尚可登眺。元代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58年)又进行一次大的维修。明洪武二十四年,济宁左卫指挥史狄崇修建济宁州城墙时,将此楼重建于南城墙上。后经历代修葺,解放后于1952年重建。太白楼延存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原楼虽多次维修,仍不失我国古代民族建筑的风格。
    楼内存有李白《清平调》长卷,《送贺八归越》狂草横幅。陈列着历代名家编撰的李白文集、当代书画家的数十副作品。楼的四周院内,青松掩映、花木扶疏,花墙环绕,古朴典雅。构成一幅壮丽的图画,使众多的游人在满怀对诗人的景仰之情后,留连忘返、赞叹不已。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