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李木生的荷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王海青 发布时间:2018-07-17
摘要:李老师对荷的精神的发掘,会使人们对荷有全新的认识,从而让荷获得更长久的生命与声名吧。
漫谈李木生的荷

  今日看到李木生老师转发的一个公众号链接,编发的是他的散文《冬荷》及其阅读题。这勾起了我对他笔下荷的相关文章和与荷有关的事情的一些感想。

  李木生老师写过众多的草木,山川,也为那个古今如一的月亮写过数十篇文字。写下如此多的自然风物,肯定是心中攒下了太多的情愫。这些情愫需要抒发。只有抒发出来,才痛快。我不止一次体味过他的大气磅礴的《泰山赋》,也不止一回品味过他的那些借月抒怀的篇章。真是好的艺术品。在他的自然风物中,有关荷的,数量不多,但却是独特的,是不可或缺的。

  几年前,我在读过李老师的名篇《冬荷》后,就写过一段短小的感想:“《冬荷》一篇,场面宏大,有战斗的激情,是一场精彩的“搏斗”。达到了批判艺术的至高境界。象征手法炉火纯青,诗味浓郁。是集散文,杂文,诗歌优势于一身的好文字。尤其与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的《铸剑》联系的那段,更是洋溢着趣味性、抗争性。”

  青年文学评论者刘文华还写过《静者心多妙》,就《冬荷》作过专评。用一篇文字评论,可以想见,作者对《冬荷》的欣赏与喜爱。正因为《冬荷》思想的含量,艺术性的精美,激发了评论家创作的欲望。

  济宁作家孙守名在《读李木生老师的冬荷》的评论中,从独特的视角、拟人的笔法、虚实的艺术、清晰的结构四个方面进行了独到的个性化的解析。没有对《冬荷》的钟情,深入思索,怎能写出这样缜密细致的评说?

  画家孙伟在满怀激情地阅读散文《冬荷》后,创作了国画《飞雪冬荷》。因题诗的需要,李老师又创作了同题诗《冬荷》。篆刻家孟强为“冬荷”治印。孙旭以行书将《冬荷》全诗书于画侧。引来贾爱兰老师一篇《冬荷四君子》的文章。真是一段佳话呀。

  《冬荷》一诗,还受到歌唱家王建华老师的青睐,谱曲并演唱。《冬荷》从李老师大量的诗歌中脱颖而出,就是从诗中可以体会到作者与冬荷在精神上已经合二为一,具有一种高贵的品质。这种品质让我们向往,让我们感到一种崇高的精神。

  前些时候,梁山文友任艳还向我咨询,李老师除了《冬荷》,还写有哪些关于荷的篇章。看样子,关注李老师荷的文字的人不少。我所知道的是,李老师在《冬荷》之外,还有《初荷》,体积不及《冬荷》,虽然仅有数百字,但因为对历史真实与真相的言说,对自由的追求,对生命的悲悯,而具有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

  我还见过李老师对野荷的书写。在《相约野荷谷——难忘固原之三》中,他就写下了自己对野荷喜欢的因由。“细细体察,原来在这浩荡里的每一棵野荷,都独立着、平等着,也自由着,各各保持着独特的美好,也各各葆有着独特的个性。”李老师喜欢野荷的独立、平等、自由,心里大概期许着世间所有生命都能具有野荷的精神气质。

  古往今来,自然风物因文字深入人心者多矣。如陶渊明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让菊花历久不衰;如王安石一句“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就让梅花美名远扬;再如周敦颐一句“出污泥而不染”,就让莲花荣获“花之君子”的桂冠。我就想,李老师对荷的精神的发掘,会使人们对荷有全新的认识,从而让荷获得更长久的生命与声名吧。

责任编辑:孔孟之乡
0

上一篇:拾荷记

下一篇:遇到你是我的福分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0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邮箱:kmzx@qq.com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