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总督衙门是“运河之都”的标志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崔璐 发布时间:2017-11-02
摘要:对于“河道总督衙门”这座已经被破坏的济宁运河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近几年也有不少运河文化专家提议在原址复建河道总督衙门,使其重新焕发历史的光彩。

济宁河道总督衙门

  济宁学院退休教授汪孔田于投书《文化周末》,表示在读到“济州古城”将在年底动工的消息后,他感到项目规划中应涉及河道总督衙门。他在见到《文化周末》记者时,也再次谈到,“‘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文化济宁’是济宁的城市名片,而‘运河之都’切中的正是济宁主城区,‘济州古城’规划理应体现这一主旨精神,古城规划方案应该纳入‘运河之都’相关内容,而‘运河之都’的标志性建筑就是‘河道总督衙门’,这应该是古城设计规划不可或缺的内容。”

  汪孔田仔细研读了济州古城的相关报道,发现“运河之都”提及较少,也未看到有关河道总督衙门方面的文字和图片。“济宁之所以定位为‘运河之都’,是由厚重的运河文化底蕴所决定的。由于京杭大运河是元明清三代朝廷的生命线,连接着北方的政治中心和南方的经济中心。而济宁区段作为运河全程特别险要的地理因素,致使三代朝廷都视济宁为运河中枢要地,均将河道总督衙门驻节在济宁。不光管运河的漕运,黄河也管,因为黄河对运河的影响很大。济宁是运河之都,‘运河之都’是济宁的名片,有了这张名片,济宁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所谓的‘运河城市’‘运河古城’或‘运河名城’,而成为镶嵌在1800公里京杭大运河全线中的一颗最为耀眼的明珠,犹如鹤立鸡群,一览众山。济宁作为统领全国漕运的中枢神经,其历史地位无与伦比,无以替代。‘运河之都’关乎济宁的城市定位,这张名片对于济宁的至关重要性不言而喻,‘济州古城’对此也应该浓墨重彩地加以强化。”“济州古城”规划方案中提到了“中军副将所展示馆展示济宁河防文化发展历程”,但汪孔田认为,中军副将署是从属于河道总督的专司运道防务的军事机构,虽然它的级别并不低,秩副二品,但衙门很小,是河道总督的副署。如果在“济州古城”这座济宁重大标志性建筑中,用“中军副将所展示馆”取代“河道总督衙门”,反倒不如连“中军副将所”也不要有。“河道总督衙门,清代亦称总督河院署,绝不是所谓‘中军副将所’之类仅负责河防的机构所能代替的。河道总督衙门是唯一设在京城之外的全国最高司运机构,衙门级别秩正二品,与朝廷六大部并列,河道总督由朝廷钦命署理,不鲜有一品大员充任。”

  据汪孔田查证,明代前后计99任河道总督,共由87人钦命署理,其中一品大员充任者达二十余人之多;清代朝廷钦命了119任河督,由101人充任,其中一品大员近半。如明代工部尚书宋礼、工部尚书右都御史朱衡、治河专家右都御史潘季训等,清代有兵部尚书右都御史靳辅、禁烟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等。以上朝廷重臣,都曾钦命河道总督,驻节济宁,功业昭著,名垂史册。

  河道总督衙门是一座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的古建筑群。署内有大堂、二堂、三堂,有书院、射圃、演武厅,布局严谨,规模宏大。据清制,只有部院级大员的府第才能有此规格。“总督河院署原址位于原济宁二中北操场,济宁市博物馆西古槐路对过的地段,因经多年战乱和文革破坏已不复存在,但相关资料和院署平面图则完好保存在诸多古籍文献中,且深深地镌刻在老济宁人的记忆里,因此不难找到相关规划的依据。俗称河道总督衙门的总督河院署,是运河之都的标志性建筑,它是作为京杭大运河河都最为重要的物质载体。河道总督衙门应是‘济州古城’规划蓝图的亮点,有了它‘济州古城’才有灵魂,才有看点;‘运河之都’的口号才有物质基础,才有底气和分量。”汪孔田说。

  对于“河道总督衙门”这座已经被破坏的济宁运河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近几年也有不少运河文化专家提议在原址复建河道总督衙门,使其重新焕发历史的光彩。对此,汪孔田也表示赞同,“重建总督衙门,这些年很多人都一直在呼吁。我也和很多人交流过,他们说,市里也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原址复建,一种是异地迁建,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都没能最终实施。或许是因为原址重建有难度,异地迁建固然省事,但会失去很多意义,只有在原来的地方复建,才最能突显它的意义。”“这个项目叫做‘济州古城’。济宁的古称是任城,济州原来是在巨野。元朝初年,由于水灾,把济州迁到了济宁。济州到济宁的时候,运河也开了,济州的衙门在济宁开建的时候,运河已经挖通了。所以从‘济州’这个角度上来讲,它从一开始就和运河交织在一起,它就和运河紧紧地连在了一起。既然名称叫做‘济州古城’,那么就不应该离开运河元素。”汪孔田说,在他看来,“济州古城”规划不仅要体现“文化济宁”的内涵,更要突显“运河之都”的主旨,加之“孔孟之乡”文化底蕴,三者合一才能完整宣传济宁、体现济宁厚重的人文文化。他建议,“河道总督衙门”建成后,在展示馆内尽可展示运河文化的相关内容,诸如将历届河道总督分别绘制出画像,或将功劳卓著的总督塑成蜡像供人们缅怀瞻仰等。

  每一个在大运河岸边长大的济宁人,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汪孔田很早就从事运河文化的研究,在担任《济宁学院学报》主编时期,就主持过运河文化研究活动,因此他对“济州古城”的建设颇为关注,他觉得如今建设这样一座“济州古城”一定不能留下历史的遗憾。

责任编辑:孔孟之乡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