驸马井:舜帝留在洙泗之滨的沧桑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郎兴启 发布时间:2019-09-06
摘要: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曰陶墟,舜所陶处也,井曰舜井

泗水驸马井古井

  甲午清明,回我故乡洙泗之滨的雷泽湖畔,再谒驸马井村那口老井。

  传说家乡的雷泽湖,就是上古时代华胥“履大迹”生伏羲的古雷泽,也是舜帝耕稼陶渔之地。历史学家王献唐断言,“舜亦当时泗水之人,生于斯,故耕于斯,渔于斯,陶于斯,作什器于斯,其后即举于斯”。这一带至今存留众多舜帝早期活动的遗迹,历山、雷泽、诸冯、陶墟、舜庙、舜井、妫水、妫亭山、九男之渚、二女之台……历历在目。

  明清《泗水县志》记载,历山下的舜帝庙“宋金元三朝有重修碑记,称帝里云”“其营始之日则莫可考矣”。圣乡帝里,自古钟灵毓秀,圣贤辈出。二帝遗风余烈,雍雍穆穆,历久不衰。明代泗水知县尤应鲁拜谒历山舜帝庙后说:“询之老成人,咸谓此庙十里之内蝗蝻不入境,冰雹不降灾。倘所谓圣迹,是耶非耶?”问老成的人,都说历山舜帝庙方圆十里之内,蝗蝻这样的害虫不进入这个范围,冰雹之类的灾害不降临这里。假如称这里是神圣的地方,是不是可以呢?

  雷泽湖西滨有一口古井,传说为舜帝所掘。因尧帝将娥皇、女英二女嫁给舜为妻,舜帝自然成为尧帝的“驸马”,当地居民就把这口舜井称为“驸马井”,并以井名村,称为驸马井村。这一传说由来已久,《水经注》中郦道元引杜预的话说:“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世谓之曰陶墟,舜所陶处也,井曰舜井”,指的就是这口井。杜预生活在公元3世纪的西晋时代,至今已有一千七八百年的历史,距舜生活的时代也不过两千多年,那时民间关于舜井的传说,应该更具可信性。

  对驸马古井早有所闻,我村距驸马井村近在咫尺,可惜一直未去访谒。直到2012年由西安返乡时,我才一睹千年古井的真容。我和妻子沿贺庄水库大坝徒步而行,绕了一个大弯,加之道路不熟,边走边问路,两个多小时才赶到村里。本想多拍些照片,不料大坝风景迷人,沿途拍多了,到井旁时,电池耗尽,竟一张也没有拍成。只好粗略浏览一番,草草看了地上的石碑,因天色已晚悻悻而归。

  2014年4月17日,我们回到家乡,毅然再往驸马井村探访,提前备足了相机电池,带好了纸笔。到现场作了详实的考察,拍了不少照片,还访问了村里的耆老,由此了却一桩心愿。

  驸马井村紧邻贺庄水库西南部大坝拐弯处南侧,古井就坐落于村子西北角,紧挨着一段残墙和一片竖立的玉米秸秆,周围乱石荒草,一片破败景象。因水位及水质变化,加之村民用上了自来水,古井早已废弃不用。井台高出地面1米左右,为防小孩跌落,用了3块大石条将井口封盖。旁有倒地石碑两通,北面离井台近的一通正面覆地,无法查看;南面的一通正面朝上,碑文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修石井碑记》。内容记载石井为驸马创始,后有姚姓后裔参与重修。由于23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磕碰,碑上文字难以辨认。同去的家人端来清水,用海绵蘸水擦拭后,字迹清晰了些,基本辨识出全文:

重修石井碑记

  竊闻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以是知继往而开来者,不特道统为然也,即修我石井亦无不然。我驸马井旧有石井一座,创造不知始自何代,因名驸马井,是知驸马为之于前者也。彼其时历年日久,井石破坏,吃水艰难。有本里姚君讳之兰者、曾君讳尚文者不忍坐视,慨然有志重修。又约南村王君大伦者同为协力,建栏杆大梁,砌井台,不日而功成告竣。于是有驸马为之于前而美斯,复有姚君为之于后而盛斯传矣。是为记。

  里居司天衢撰书

  乾隆四十五年十一月之吉日

  石碑东侧路旁,竖立着“泗水县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听村民讲,因年代久远,井沿石条被磨出很深的沟槽。由于井口被封,从外部无法看到。情急生智,将相机绳紧套在手腕上,从石条缝隙中伸进井口,打开闪光灯,连拍了好几张。仅对着镜头的一侧井沿,就清晰可见二十多条深深的凹槽,最深的足有四五厘米。没有数千年来先民们汲水日积月累的磨蚀,何以留下如此触目惊心的历史印记呢。

  物换星移,先帝大舜在这里肇基兴业的壮举已为陈迹。目睹残留下来的这破败的老井和深深的沟槽,惊叹于历史的沧桑巨变,真有怆然而涕下的感觉。

  就是在这里,舜帝带领先民们耕稼陶渔,繁衍生息。“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舜帝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信任和欢迎。

  历史还流传着“伯益作井”。伯益与父皋陶,都是舜帝的大臣,共同辅佐舜的帝业。可见井在舜时已被发明推广,有了井,就突破了必须逐水滨而居的限制,先民生产生活的空间大为扩展,促进了由渔猎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有了井,人们围井而居,就有了聚落,有了都市。

  史载,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这与井的发明推广密切相关。据说,舜亲自掘过井,除了这口”驸马井“,历山脚下舜帝庙前还有一口古井,也是舜开掘的。

  传说有次舜在掘井时,他的父亲瞽叟和弟弟象,便从井口填土,想把他埋死在井下,幸亏舜在井壁预留了通道,才得以幸免。事后,舜非但不怀怨恨,反而更加恭谨地对待父母和弟弟,成为至孝的典范。这个与舜掘井有关的故事,就记载于《史记·五帝本纪》中,并广为传播。《史记》故事中,舜所掘的井,或许就是眼前的这口“驸马井”呢!

  当天, 我们还访问了驸马井村村民王绍泉和王志德,静听他们讲述古井的历史和传说。据年届八旬的王志德老人回忆,井底是一块硕大的“石光连”(巨石),井水是从穿透巨石的孔洞中冒出来的,水井曾有过多次清理疏通,他曾两次下井探摸过巨石上的泉眼。传说当年在“石光连”上打井,是“一升石渣一升钱”,耗费了大量人力和财力。所用井绳又粗又长,顶得上一罐子水的重量,可以想见井有多深。还有传说,在驸马井撒下麦糠,便会从西面泉林趵突泉的泉眼中漂出来,难怪明代泗水知县尤应鲁的诗中就有“莫言此说是虚诞,趵突古传有弃糠”的诗句。更有奇者,还说从驸马井投下的鹅鸭,会活着从泉林的泉眼中游出。

  王志德老人说,此地自古流传着“先有驸马井,后有泉林”的说法。这一传说,来源于当地广为流传的三皇姑挑水的故事。传说三皇姑是卞庄王的三女儿,因抗婚被父亲罚作挑水的苦力。要她每天来驸马井挑水,为防她中途歇脚,使用了两个叫做“榼篓”的尖底大水桶,要她必须保持家中清水满缸。因此,不得不每天数次前往驸马井挑水,累得她精疲力尽,苦不堪言。有天途中巧遇一骑白马的老者,求水饮马,三皇姑欣然应允。那白马整整饮光了一桶,三皇姑不得不再回驸马井去挑,便将剩下的一桶水顺手泼在路旁的红泥沟里。传说红泥沟的地面千年不干,至今仍是潮湿的。三皇姑正欲起身返回,骑马老者用他的马鞭在水桶中搅了两圈,清水立即溢满了两个水桶,随后老者把马鞭赠给了三皇姑,便飘然而去了。从此以后,三皇姑每天只要用神鞭在水缸中一搅,缸里便注满了清水,再也用不着去驸马井挑水了。后来秘密被卞庄王发觉,把她幽禁起来,施以严酷惩罚。三皇姑求助神鞭,那神鞭立时化作一匹雪白的骏马,驮着三皇姑腾空而起,顺利出逃。骏马在陪尾山麓飞驰而过时,踏出了七十二个蹄印,蹄印中流水潺潺,化作了七十二个泉眼。这就是“先有驸马井,后有泉林”的来历。驸马井村西自古建有迎仙桥,因沉没于贺庄水库水下,近年又在迎仙桥上增建了新桥,名叫“桥上桥”。村东有送仙桥,就是为纪念这位骑马赠鞭的仙人而建的。(图/文 郎兴启)

责任编辑:孔孟之乡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