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敢说你是山东人吗?山东人来自哪里?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韩歆 发布时间:2024-12-03
摘要:山东人,中国受孔孟思想文化影响最深的群体,有情深似大海,义重如泰山,忠心黄河长的优良传统,一般指长期居住在山东并一般说山东话的人,或出生地、户籍在山东的人。

还敢说你是山东人吗?山东人来自哪里?

  《百度百科》“山东人”词条是这样界定的:籍贯在山东的人。

  进一步的解释为:“山东人,中国受孔孟思想文化影响最深的群体,有情深似大海,义重如泰山,忠心黄河长的优良传统,一般指长期居住在山东并一般说山东话的人,或出生地、户籍在山东的人。基本上可以认为是山东省人口数,人数可超过一亿。”

  这个词条解释说明几个问题,一是山东人口众多,2023年末,据统计常住人口达10123万人。二是受孔孟文化影响深,孔孟之乡嘛!第三,口碑好,成语指向基本为情深意重、忠厚老实、忠肝义胆、赤胆忠心之类的溢美之词。

  作为山东人的一员,这些词都把我整不好意思了,嘿!不过,我以前去全国各地,打车的时候喜欢问司机一个问题:“你觉得全国哪个地方的人值得交往?”几乎无一例外的,司机们都说山东人。大概也是夸赞山东人厚道,豪爽,讲义气,正直等等,这几乎成了“山东人”这个词语的公共属性。出租车司机阅人无数,他们的认识还是有很高的代表性的。

  我作为一个山东人,见过的山东人自然比他们多,说实话长得再好的麦子地里也难免有几棵稗子,不过好确实是大多数,算个平均吧!我就当司机“老师儿”们是夸我自己的,心里也“怪恣”的。

  济南大明湖湖心有座历下亭,大诗人杜甫游历山东留下一幅楹联:“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据粗略统计,《二十四史》中涉及到的山东人有1000多位。上自虞舜,下至明清,改变中国文明进程者不乏其人。一个都想不起来的回去重读幼儿园小班吧!本文就不一一道来了。

  然而,你且慢自豪感“爆棚”。为啥?别看你身份证号码是37开头的,这些山东历史上的名人大事,和贵祖上还真不一定有关系!

  事实上,现在的山东人在历史上曾经历过三次“大换血”,十之八九为外省移民!

  山东地区作为东部沿海的省份,历史上曾经历多次大规模的移民潮,这些移民活动不仅改变了山东的人口结构,还对当地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早期的移民活动可追溯到东夷人的迁徙。沂源猿人作为山东地区最早的人类居民,其后的东夷人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代经历了多次迁徙。这些迁徙不仅促进了山东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还为山东地区的早期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西周至西晋时期,山东地区的人口迁徙频繁。齐国的临淄成为五方之民的聚集地,稷下学宫更是吸引了众多学者。鲁国的建国和姬姓、殷遗民的东迁,也为山东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技术。

  然而,影响更为深远的几次大规模移民,则都与战乱有关。

永嘉南渡

  永嘉南渡是西晋永嘉年间(公元307—311)北方汉人大批南迁的历史事件。

  据《晋书》记载:在西晋时期,由于“八王之争”所导致的“永嘉之乱”,开始了包括大量山东人在内的大规模第一次人口迁移。

  北方少数民族混战中原,北方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渡江南下。永嘉五年,匈奴人刘曜,氐族人石勒破洛阳,“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十六国先后割据北方,南北分裂时期,仍不断有汉民南徙。当时的迁移人群大多为士大夫阶层,包括琅琊王氏以及鲁国的孔氏等等,故亦称“衣冠南渡”。东晋为安置北方士民,在南方设立了侨州郡县。之前我们讨论过的南兰陵萧氏,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例。

  中原民户迁至长江流域者逾百万,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而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出,使得许多的“胡人”大量涌入齐鲁大地,后赵、前燕、前秦等统治政权先后在山东建立了统治制度,使得少数民族和当地人得以顺利融合。

  这是山东的第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始于“永嘉之乱”,在南北朝时期才安定下来。

靖康之变

  公元1126年,北宋都城开封为金军所破,兵燹之乱,山东正首当其冲。山东第二次大规模人口迁移的导火线“靖康之耻”开始了。

  在战争的裹挟下,中原地区出现了两股大规模的移民:

  一是金人强迫下的北迁。金兵铁骑踏破汴梁,俘虏徽宗、钦宗北上,同时被俘的还有北宋的后妃、宗室、官员,以及中原的工匠、医官、乐工、内侍、僧道、奴婢等,约10万人(一说20万人)。这批亡国之俘很多人死于半路上。

  二是大量人口随宋室南迁,史称“建炎南渡”。建炎(1127-1130),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后采用的第一个年号。北方的官员、缙绅也纷纷拖家带口向南迁移,“从者如归市”,“扶老携幼相属于道”。

  当时有官员上疏说:“车驾仓皇渡江,士大夫并其家属、禁卫五军、百司人吏老幼等随从不及,或遇贼,或溺江,或被虏,恸哭之声,震于原野,嗟怨之声,殆不堪闻。”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建炎四年,敌纵兵四略,杀人如麻。”面对兵连祸结,金军肆虐,山东人被迫迎来又一次大规模人口迁移,这其中就有辛弃疾和李清照等著名词人。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也使得山东内部人口再次空虚,急需劳动力前来。

  这一次,东三省的渤海人通过海运不断涌入齐鲁大地,进入包括济南、泰安、临沂、烟台等在内的广大山东地区。

  渤海人国是我国唐朝时期,以粟末靺鞨族和高句丽人为主体,汉、黑水靺鞨等为辅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698年-926年),其主要民族成分有靺鞨族、汉族、契丹人、高句丽人、女真族等。

  渤海人当时不满金人统治,开始反抗运动,最终失败,大量进入山东生活。

  《大金国志》记载:“山东人和少数民族融会贯通,并且相互通婚。”这使得南宋时期的山东人又有了巨大的变化,而少数民族的融入使得山东人逐渐变得身形高大威武。公元1168年,金代统治者在山东设置行政区划。

  这是山东第二次大规模人口迁移。

洪武移民

  元末明初,战争频繁,兵荒马乱,“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明太祖实录》),大量山东人选择迁徙。

  《明史》记载:“洪武元年,天下初定,山东人力不足、粮草不生,人口大量流出。”而“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明太祖实录》)。

  这时候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于是,一场大规模的历经数朝历时50余年(加上靖难之役的影响)的移民潮就开始了。俗称“洪洞大槐树移民”。现在许多山东人提及祖上或“续家谱”时都说“大槐树底下”。

  这就是第三次山东人口大迁移,也基本成为山东人最终形成的样子。

  综上所述,追根溯源现在的大部分山东人其实都来自山西、辽宁、蒙古等地,经民族融合而成,真正的土生土长的山东土著大概不足两成。这也最终形成了以孔孟之道为基础的,山东人尚义、节俭、朴素等多元的文化传统。

  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山东人和齐鲁文化都一直是我们历史传承的中坚部分,以及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圣人山水,好客山东”,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责任编辑:孔孟之乡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