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董立新 发布时间:2010-05-04
摘要:

   我就《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这一课题,谈一点浅显见解。

   大家知道,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发表联合宣言:二十一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回到两千年前,汲取孔子的智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也曾说过:“21世纪拯救人类的,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和大乘佛法”。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经在联合国的《人权宣言》和1993年世界宗教领袖们通过的《世界伦理宣言》中作为基本原则为各国所接受,成为普世共尊的行为观,这表明儒家思想在今天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起着重要指导和积极的影响作用。儒家文化在中国渊源流长。早在25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烽起,百家争鸣,形成了一个辉煌壮观的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其中儒家文化创始人,也就是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杰出、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因此他名列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由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儒学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性格以及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当然现在还在影响我们,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核心是“仁、义、礼、智、信”,归结起来体现在一个“德”字上。市场经济是满足人类需求的经济,而儒(人需)本身就是对市场经济最好的诠释,儒学更是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持续发展的科学指导。市场经济浩繁复杂,研究者、实践者不计其数,其基本目的可浓缩在一个“财”字上。简单看,儒家文化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就是“德”与“财”之间的关系。

   那么,“德”与“财”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呢?早在两千年前,儒学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中就有精辟的阐述。《大学》云:“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明确说明了“德”与“财”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一棵树,德是本,财是末,意思是说“德行”是树根,“财”是枝叶花果。

   如果进一步探讨“德”与“财”之间的关系,这句话还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企业如果有德(即“德”),自然会吸引聚集各类人才(即“人”),有了人才,就能发现、培育、保持、扩展市场(即“土”)。在古代,我们是农耕社会,“土”指土地,因为有了土地才能生产财富。现在是商品社会,“土”指市场、商机,一旦抓住商机,诚信经营自然能获得财富(即“财”)。你有人才,又有市场,自然钱会追着你跑,财源滚滚而来。有了财富,就企业而言,就有能力解决员工福利,提升产品质量,开发新的产品;就政府而言,就有能力解决民生问题(即“用”),就有能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所以我们说“德”是大树的根,“财”是大树的枝,根扎牢了,树自然会枝繁叶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而财生”等等。经济的繁荣发展,财富的获得并不是终点。儒学典籍又进一步教导我们怎样永续循环发展好“德”,提高“财”的合理利用与再次获取,也就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对企业而言,就是怎样做成“百年老店”。《大学》中说“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关键是财富的分配和使用。作为企业,如果把财富用在产品品质提升、用在回馈消费者、回报社会上,人们就会带着微笑,心甘情愿地再把钱捧给你,因为你赢得了客户的心。如果把财富用在提高员工福利上,让他的家庭没有后顾之忧,他就会一辈子跟着你,你将获得的不是员工一个人的心,而是他整个家庭的心。你们聚集的将不是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而是众多人的智慧和力量。因此,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德行越深厚,财散的越多,人才就会聚得越多,市场就会越大,财富就会更多,这样繁茂的财富树,就会硕果累累。以前中国民间崇拜的财神是范蠡—陶朱公,数获致千金,而每富则“分散于贫困疏昆弟”,因此历史上称他“三散财、三聚财”,也就是“舍得舍得、舍而又得”的道理。早在两千年前,儒家就指出“和为贵”、“天人合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人与人、人与自然都应和谐相处。然而今天我们看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给人们的现实生活带来了便利,但由于缺少道德的引导和约束(当然也包括法律,然最高的法律是道德,最低的道德是法律),人们往往以破坏自然环境、破坏市场秩序、坑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以换取一己短暂的经济利益,正如圣人所言:“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如果人们只顾赚钱,将会是什么结果呢?《大学》讲到:“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结果就是四个字“灾害并至”,灾难必将出现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有德才能发展,有德才能生存。儒家所倡导的思想道德规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更重要的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同样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民族企业的振兴也急需从优秀的儒家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取智慧。我们相信,用儒家文化的精髓指导我们的经济生活,必将使我们的市场经济呈现出和谐繁荣的景象。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德”“财”兼有,也就是“儒”和“商”的完美结合呢?六个字,或者叫五加一,就是“仁、义、礼、智、信”,再加一个“俭”字。

   首先,要做到“仁”,以仁存心。

   “仁者爱人”。“仁”就是想着自己,也要想到他人,也就是孔子所说:“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首先要做个好人。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的“人”是爱人类的概念,也就是“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回到政治上来说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孔子的仁爱思想和胡锦涛同志倡导的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是多么的相似啊!

   “仁者爱人”从商道来说,爱人、爱护顾客才能赢得顾客,才能拥有市场,市场经济是人(买者和卖者)、财(货币)、物(商品)的运动,这个运动的中心是人。中国近代著名的儒商、实业家卢作孚办企业的宗旨是“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生产,富强国家”。这一宗旨对企业的指导意义是超时空的,具有极强的普遍性。松下幸之助说:“经营的目的是为社会服务,利润乃是服务的报酬”。美国柯达公司承诺是“请你按一下按钮,其他的事全由我们负责”。海尔公司就开发出了“地瓜”洗衣机。他们的服务观念多强啊,替顾客想的多周到啊!然而,至今有的商家仍不知“以民为本”的道理,口头上喊着“顾客是上帝”,却干着“坑你没商量”的勾当,结果顾客越来越少,最终破产倒闭,这就是“失民心”带来的经济恶果。“仁者爱人”,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1929年,日本受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影响,许多企业被迫降薪减员,松下公司也库存积压,举步维艰。主管们提出“生产减半,工人也减半”的建议,而病中的松下幸之助坚持“生产自即日起减半,但一个工人也不能解雇”。员工们怀着感恩的心加倍努力工作,经过一番苦战,公司库存销售一空,渡过了难关。对待员工的仁爱之心,帮助了企业起死回生。

   因此,我们说市场经济中的个人或企业,只要能用心感受大众的需要,就能发现商机;只要考虑到用户的便利,产品就会符合客户的需要;真能处处替人着想,就能自觉保持产品品质和服务的优良;真能体谅和爱护自己的员工,一定也会得到员工的忠诚回报。

   第二,要做到“义”,以义取利。

   义者,宜也,就是合乎天理,顺乎人情,做应该做的事情,不能损人利已。“君子重义轻利”,儒商主张“以义统利、义以生利”。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想赚钱,这无可厚非,但钱怎样赚,利怎样获?“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是什么,就是要讲正气、讲正义、讲堂堂正正。对于不义之财,孔子曰:“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告诉人们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获取财富,也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去除贫贱。孔子还教导我们要牢记“见利思义”,要经常想想自己的一切所获是否应得?今天,如果我们的企业都能随时省躬自己的所得,不贪无义之财,不取非法之物,经济秩序就会井然有序,民众利益就能切实保证,当然企业自身利益也会保证。香港首富李嘉诚先生,由于受“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思想的影响,在1973年中东石油危机时,不落石下井,救活了几百家塑料生产的同行企业,因而获得“救世主”的称号。他这种义薄云天、有情有义的人才配做首富。市场经济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直接出发点和目的,这是支配整个市场运作的动力机制。但这种动力也可以助长一些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损人利已、为富不仁的思想行为。从而不仅败坏社会风气,也会破坏市场经济以至整个社会的运行秩序。因此,必须对人们的求利趋向加以引导和规范。而这种引导和规范主要是靠“义”,也就是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企业应自觉地以社会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为重,应当将守法经营、公正交易、照章纳税作为毫不动摇的精神支柱,因为只有合乎道德的经商行为才能给自己带来长久的利益。“义”是生利的大道、正道,只有彻底杜绝损人利己、坑蒙拐骗的行为,这样的企业才是成熟的企业,这样的市场才是和谐有序的市场。

   第三,要做到“礼”,以礼规范。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强调这种交往都必须在严格的规范下进行,即“礼”的规范下进行。何谓礼?“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多么重要啊。孔子对礼的解释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领导要像个领导,员工要像个员工,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君行君道,臣行臣道,父行父道,子行子道。作为社会成员,人人应当按照“礼”的要求、“礼”的规范来做事,不仅懂得什么该做,也知道什么不该做,人人应当严守自己的人伦操守,各行各业敦伦尽份,最终通过“礼”的规范来实现人与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宁。不讲规矩,人能成才吗?没有秩序,天下能安宁吗?“周天子、八百年”是中国历史上存在最长的朝代,“礼”的功劳不可埋没。“礼”在市场经济中,则表现为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制度。现代的市场经济是规范经济、合同经济,交换关系复杂多样,交换主体千差万别,交易只有在规范的制度下才能正常进行,整个市场秩序才能健康稳定。

   “礼”在企业中,不仅表现为规章制度,还体现在企业的伦理关系上,人人、处处都要以“礼”行事。古代的“君臣”关系,在企业中就是上下级关系,兄弟关系就是同事关系。家庭伦理对应企业伦理,表现为上级爱护下级,下级礼敬上司,服从上级安排。部门之间有序分工合作,视同手足,互相支撑,上下级同事之间以礼相待,团队气氛融洽和谐。

   “礼之体为敬、礼之用为和”,“礼”是内在恭敬心的外在表现。作为企业,对外要尊重客户,正所谓“和气生财”,对内要礼教员工,处处以和为贵,对同行也要公平竞争,共同繁荣,互利共赢。因此,“礼”是市场运行的保证,是企业伦理道德的外在表现,在市场经济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四,要做到“智”,以智明理。

   孔子说“好学近乎智”,增长智慧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没有智慧是不行的,光有智慧不采取积极的行动,不认真去实践也是不行的,应做到“知行合一”。既重视“学”,也重视“习”,两者不可偏废。因此,《论语》首篇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意思是学习后一定要实践,这种成长的快乐无法形容。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