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行,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人,生于清顺治年间。进士出身,因做官操守廉正,被康熙帝誉为“操守为天下第一清官”。《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五有传。 张伯行自幼聪敏好学,康熙二十年(1681年)由县学生考中举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进京赴考,中乙丑科殿试三甲第八十名,为赐进士出身。 张伯行中进士后,并没有急于做官,而是以发扬理学为己任,回家乡建造了一座精致的房屋,摆上数千卷书以供自己纵情观览。前后共七年时间,由此成为清代著名理学家。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张伯行踏上仕宦之途。先经考试任职内阁中书。内阁中书官阶不高,为从七品,掌管撰拟、记载、翻译、缮写之事。后改任中书科中书,这在当时是带有嘉奖称号的官职,有学者据此称张伯行曾任中书舍人。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张伯行因父亲病故,遵制回家乡为父亲守丧期间,在仪封建请见书院以“讲明正学”,广收门徒,所讲“皆忠君爱国、明体达用之言”,及门受学者达数千人。书院取名“请见”,典出孔子周游列国,在卫国边境仪这个地方,有一个防守边界的官员“仪封人”请见孔子,由此留下“仪封人请见夫子”的佳话。仪地,即在张伯行老家仪封县境内。 张伯行这时在家乡做的另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是抗灾护堤。仪封城北有一条河,河堤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因遭大雨被冲垮。张伯行自行招募民工,用麻袋等物装土堵塞了决口。河道总督张鹏翮巡视黄河,了解到张伯行护堤事迹,上书朝廷,推荐张伯行治理河务。康熙帝因此下旨,让张伯行以原官阶赶赴治河工地,督理修治黄河南岸河堤二百余里,其中包括马家港、东坝、高家堰等重大工程。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张伯行被朝廷任命为地方官员,第一任就是山东济宁道道台。清朝地方官制为省道府县四级。民国时期济宁道为山东省四道之一,辖25县。道台官阶乾隆十八年(1753年)统一为正四品。由此可推见朝廷对张伯行的重用和信任。 张伯行在济宁道台任上,正值济宁地方发生饥荒。他为救济灾民,来不及上报朝廷,自行从河南仪封家乡运来米粮及钱财,并赶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饥寒。康熙帝得知山东受灾情况,命令按各道救济灾民,张伯行便拿出仓谷二万二千六百石有余,赈济本道所属汶上、阳谷二县。山东布政使为此责备张伯行独断专行,准备上疏弹劾。张伯行辩解说:“皇上有旨救灾,不能说是独断专行。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应该以仓谷为重呢?还是以人命为重?”布政使理屈词穷,弹劾也就不了了之。 张伯行在济宁除赈灾之外,还重视运河治理,不忘办学,自费建成清源书院和夏镇书院。而且写成《居济(宁)一得》一书。本书共八卷,前七卷条议东省运河坝闸堤岸,及修筑、疏浚、蓄泄、启闭之法。对于各类水利方面的问题,条分缕析,疏证最详。后附《河漕类纂》一卷。论者认为“伯行平生著述,惟此书切于实用”。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二月,康熙帝第五次南巡,见济宁一段运河河道畅通,闻知张伯行爱民事迹,特召见张伯行,称赞其治河有方之功,特赐匾额,上有康熙帝亲书“布泽安流”四个大字。 张伯行在济宁道任职三年,其后升为江苏按察使,时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六月。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帝再次南巡。在苏州对随从的臣子们说:“我听说张伯行任官特别清廉,这是最难得的”。其后在苏州府松江县专门接见张伯行,说:“我很早就了解你,我来推荐你。如果将来做官做得很好,天下都会认为我是知人善任的”。之后,康熙帝向吏部官员推荐张伯行:“福建巡抚员缺,甚为紧要。张伯行为人笃实,即在行间,亦非退缩者,著升为福建巡抚”。众皆“推奖无异词”,于是,张伯行进京朝见,接受康熙帝钦赐“廉惠宣猷”匾额,赴福建任职。 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两年半时间,又为民做了四件大好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此间与贪官污吏有过数次交锋,曾被夺职。后由康熙主持,张伯行官复原职。在京江南籍数万人持香至康熙居所畅春苑谢恩。消息传到江苏、福建,传到扬州、苏州,民众又是奔走相告,“焚香结采,拜龙亭呼万岁者,至数十万人”,称颂“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福建、江苏、山东都为张伯行立了生祠,作为对这位清官的最高褒奖。而后又曾陷入危机,遭解除江苏巡抚官职。 好在康熙帝对张伯行还有好感,又让他进南书房当值。时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月。其后不久,朝廷任命张伯行代理仓场侍郎,到京郊通州(今北京通县)收贮漕粮。第二年春天,张伯行还曾被委任为顺天乡试正考官。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张伯行升任户部侍郎,期间曾担任一次会试副考官。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月,张伯行有幸受邀参加康熙帝举行的“千叟宴”。在宴会上,康熙帝当众称赞张伯行“真能以百姓为心者”,年过七旬的张伯行也算感到欣慰了。 康熙帝在举行千叟宴当年十一月驾崩,他的第四个儿子爱新觉罗·胤禛登上帝位,是为雍正皇帝。雍正帝对张伯行非常重视,即位不久即提拔他为礼部尚书,赐“礼乐名臣”榜。雍正二年(1724年),命赴曲阜阙里祭祀崇圣祠。 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张伯行去世,享年七十五岁。遗疏请皇上“崇正学、励直臣”,雍正帝览疏殊为伤痛,赠太子太保,谥号“清恪”(意为清正廉洁而能恪尽职守)。 光绪四年(1878年),张伯行从祀孔子庙,列曲阜孔庙东庑先贤先儒第七十四名,“清世以名臣从祀孔子庙,(汤)斌、(陆)陇其、伯行三人而已”。《清史稿》张伯行传评述称:张伯行“在官所引,皆学问醇正,志操洁清,初不令知。平日齮龁之者复与共事,推诚协恭,无丝毫芥蒂。曰:‘已荷保全,敢以私废公乎?’”伯行精于学问,“躬行实践,施于政事,皆能无负其所学,虽趋乡稍有广隘,亦无所轩轾焉”“所著有《困学录》《(困学)续录》《正谊堂文集》《居济一得》诸书。”

张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