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南路琴书领军人刘士福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本网通讯员 发布时间:2009-08-28
摘要:
    他本是一位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家乡飘着浓浓的乡土唱腔让他喜欢上了琴书,并一直为之奋斗,家乡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为他艺术事业提供了一片沃土。他就是2005年中国曲艺艺术最高奖 “牡丹奖”得主、山东南路琴书的领军人、济宁市曲协副主席——刘士福。
    今年47岁的刘士福,从农村唱琴书一直走到现在,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曲艺家”。也正是这个行当,给他带来了幸运。“其实,我现在的成绩取得,一方面靠着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也是靠着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的好机遇。”刘士福坦言道。
    刘士福是金乡县马庙镇刘庄村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时候家里穷,初中毕业就开始学民间曲艺。带着自己的梦想,三十年来,刘士福几乎走遍了济宁的乡镇,但无论走到哪里,他自编自唱的山东琴书都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喜爱。
    刘士福介绍说,山东琴书是一个在全国颇具影响的民间曲种,有南路、北路、东路琴书之分。以济宁为代表的鲁西南琴书,被称为南路琴书。作为南路琴书主要发源地的济宁,曾被人称为“南路琴书窝儿”。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他,由于家庭出身不好,16岁那年读完初中就回家务农了。“当时我考学无望,就给自己定了个学艺的目标。”刘士福说。
    谈起师父,刘士福说,最初是本村的五六位老人没事经常在村里的空地上弹唱,喜欢曲艺的他边听边学,一来二去,深深地迷恋上这一行。后来为了打造深厚功底,他慕名到金乡县鸡黍镇后盐场村,拜当地颇为知名的江湖艺人朱何堂为师。他还曾跟随走村串巷的民间艺人王朝会学习,在半年的时间里,刘士福的曲艺水平有了很大的长进。
    多年以后,刘士福开始了自己走村串户的演唱生涯。有点小名声后,刘士福自己组了个小班子,先在附近的农村唱了两年,又到东北闯荡了两年。
    土地承包后,刘士福回到济宁,并结识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高桂云。高桂云的父亲就是个演唱山东琴书的老艺人,共同的爱好使两个人走到一起。直到现在,老刘拉胡,妻子操琴参加大大小小演出无数场,在谈及获“牡丹奖”时,刘士福说道:“我一个农民唱了半辈子的琴书,没想到能得到中国曲艺最高奖。这里边有媳妇一半的功劳……”
    改革开放后,刘士福开始修改传统段子中不合政策及封建迷信的东西,后来又自己写段子。1996年,他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个段子——《十三月新编外传》。此后,刘士福用几十年之精力,搜集整理、演唱实践、研究提高南路琴书,先后存集了100多篇琴书剧本、几十个曲谱以及打击乐谱。30年来,他创作、演出了30多个具有思想性、趣味性、观赏性的节目。创编的《罪责难逃》、《好儿不如好媳妇》、《苦乐娘亲》、《连心桥》、《女儿转变记》等琴书剧本,深受群众欢迎。
    2001年12月,在广州举行的第十一届 “群星奖”决赛中,刘士福荣获金奖;2002年,获得全国“四进社区”展演活动金奖;同年入选全国“群星奖”优秀节目进京展演;2005年,荣获中国曲艺艺术最高奖 “牡丹奖”;同年代表山东省参加第五届中国曲艺艺术节,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6年,获山东省农村文化调研特别奖。在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后,刘士福成为了山东省“山东琴书”的领军人物和全国备受关注的文化名人。
    如今的刘士福依旧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艺术舞台上,并不断地创造出更多地琴书作品,他说:“琴书的发展离不开民间,越土得掉渣越受人欢迎,作为一位民间艺人的最深感受,就是要不停地走进民间,保持创作激情,去创作更多老百姓喜欢的作品。”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