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杂技从技术到艺术的追求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崔璐 发布时间:2016-01-28
摘要:

  两年前,济宁市杂技演艺有限责任公司随中国代表团赴俄罗斯雅库茨克参加“第四届《小猛犸—2014》 国际青少年杂技马术节”,参赛节目《蹬鼓》 获得本次大赛最高奖———“金猛犸奖”;另一节目《抖空竹》,也获得由欧洲马戏联盟组委会颁发的“最高特别奖”。
  杂技是一项来自民间的传统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中国杂技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欢迎。杂技在全国各地都有传承,作为其中的一支,济宁杂技也在时代的变迁中代代相传,经历了辉煌、变革与发展。

  从民间走出的济宁杂技

  济宁杂技的渊源,可上溯到汉代,在嘉祥武氏祠汉画像石中,就有展现杂技顶碗、手技、传球的史料。而最早的杂技团体,就不得不提到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的汶上县杂技团。这个来自民间的杂技团体,是由当地一位张姓老团长带着兄弟姐妹,还有几个朋友组成的。他们经常在那一带演出,虽然那个时候谈不上有多高的造诣,真正的技巧也不比现在,但深受人们的欢迎。后来,就以这个团为基础成立了汶上县杂技团。到了1976年,以汶上县杂技团原班人马为班底,成立了济宁地区杂技团,表演水平在全省是数得着的,在全国地市级团体中也是遥遥领先。
  在如今济宁市杂技团的教师队伍中,有两位1981届的学员,他们是济宁地区杂技团成立后的首批正式学员,那批学员总共有33人。回想当年的情景,他们仍记忆忧新:“那个年代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农村,人们娱乐活动贫乏,一有演出就跟过年似的,来看演出的是人山人海,不仅本村的人,连十里八乡的也过来看热闹。那时候是在大篷里演出,在一大片空地上支起大蓬就在里面演,当时还有马术演出,扮关公,扮孙悟空,但从那时往后就不再表演马术了。”
  在这两位1981届学员的记忆中,杂技团不光在济宁周边演出,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还多次赴国外演出,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杂技团先后到过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1992年以来,还作为第一支友好交流团赴国外演出。

  惊险难奇———最大的艺术特色

  提到杂技,恐怕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高难动作。长期以来,“以技巧取胜”也代表了杂技艺术的特点。“杂技的特点就是惊、险、难、奇,像高空节目,看上去让人胆战心惊,节目扣人心弦。杂技就是这样,要是没有了难度系数,就不好看了。”原济宁市杂技团团长,现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济宁市杂技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书记孔凡涛说。
  杂技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最大区别,还是在于技艺。技艺是主要的表现手段,离开了这一点就不能称之为杂技了。高难技巧是杂技的基础,这是一种原始的美,是不容忽视和需要引起特别重视的。但现代杂技在重视技艺的基础上,逐渐开始向艺术表现力倾斜,用那两位1981届学员的话来说,“过去杂技表演是八分技术,两分艺术,而现在艺术已经和技术平分秋色了。”
  对于杂技这门表演艺术来说,要达到技巧和艺术的有机结合,往往要付出成倍的艰苦劳动。因为杂技的技巧性特强,它的局限性也比较大,不用说增加一个新动作,或改变一个新花样,需要经过成年累月的锻炼,有时甚至因为更换一套服装、一双鞋子,变动一件道具、一个光源,都会影响到技巧的发挥,所以增加在艺术上的微小改变,都非一日之功。有些节目要经过两三代演员的反复努力,才能搞得比较理想。因此,学员们从一开始就要理解有关节目的艺术构思。在训练学员技巧的同时,不断提高他们音乐、舞蹈、戏剧、美术等方面的修养,为进一步美化杂技舞台形象创造条件。
  现代杂技和老式传统杂技,在表演形式上有了很大的改变,相对于现代杂技,老式杂技比较单一。孔凡涛举例说,“比如我表演个人的节目,仅局限于我个人,我就骑个车子,踢个碗,踢一两个或者一摞碗,就是我自己在表演。而现在的杂技就不一样了,骑车子,一骑6个到10个车子,一下出来一排,表演风格变了,由少个动作变为多个动作,形成了一个群体的画面,花样更多,难度系数也更大了,变得更吸引眼球。现代杂技在吸收舞蹈元素的基础上,有的还利用戏曲的东西,节目出现嫁接的成分,比如一个演员表演蹬技,一个表演跳板,两个人你表演你的,我表演我的,发展到现在两者的结合,把蹬技的动作拿到跳板上来,这就是一个嫁接的过程,跟传统的杂技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是一个人顶缸,现在是一出来一群人,花样更多,这样表演就活起来了。从过去呆板的表演到现在的灵活多样化,这就是升华。”
  此次获得“金猛犸奖”的《蹬鼓》,就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节目,蹬鼓的难度系数很高,最危险就是在做托举时,演员要靠腿部力量支撑着另一个演员站立,却没有钢丝进行保护,这就对平时训练的熟练程度要求非常高。这个蹬鼓节目,光练习就用了四年的时间,后来接到了比赛通知,又加紧了半个多月的集训。现在最难的动作,能做到保托率99%,这已经是非常不容易。

  传统与现代的艺术碰撞

  中国杂技有着悠久的历史,随着时代变迁,观众审美观念和演出市场的需求都发生了变化,杂技的艺术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老式的传统杂技,讲究单一的演出。演员上台表演,没有美感,见了观众就是鞠躬就开始表演,表演完了一鞠躬走人,这种模式在现在看来就太传统了。”孔凡涛说,现代杂技更加注重美感,是一个综合的表演。现在杂技讲究与声光电、舞美的紧密结合,已经演变为综合的艺术;即便是杂技,我也要看你的灯光,你的布景,以及你的舞蹈动作。舞蹈和杂技有着很深的渊源,杂技从起源的那个年代,就和舞蹈有着紧密的关系。有人说杂技是由舞蹈演变而来,一直发展到现在,和舞蹈的紧密结合,才展现在这十多年。“现在的杂技,演员们上去之后,配合着音乐、舞蹈、服装、灯光,有些时候你看一会儿,还看不出来这是杂技,现在已经不光是杂技技巧了,而是讲究综合艺术,你有技巧还得要美感,叫观众看了能够感受到美。”孔凡涛讲述了现代杂技对于舞美和声光电等元素的综合运用。
  惊、险、难、奇,许多人都把杂技的艺术特色归纳为这四个字,这也体现着传统杂技对于技艺的高要求,但现代杂技要生存、发展和辉煌,不仅仅要追求技艺的精湛,还要抓艺术的创新与提高,形成传统杂技的技巧性与现代舞蹈的时代感的完美融合,让传统的技艺与现代的审美碰撞出火花。
  现代杂技不能单纯地表现“技”,也不能单纯地表现“美”,只有把两者融为一体,看起来才会特别舒服、连贯。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使表演既能够贴近观众,又能合理利用各种艺术元素; 另一方面源于演员自身素养的提高,演员能够充分了解编排的意图,对自己的角色有一个合理的把握,并且能在训练时就把表演加进去,使技巧和表演相辅相成。这样,他们就能感觉到自己的动作是与角色、与整个节目融为一体的,并且在表演中把这种融合体现出来。这样的节目才能将更多的内涵传递给观众,观众也才能更喜欢欣赏。现代观众要求杂技节目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要有它的完美性、和谐性和协调性,节目要立意新颖、富有时代气息。以往的杂技演出往往过于注重堆砌高难动作,导致表现方式单一,内容千篇一律。演员们的躯体被技术捆绑,动作僵硬。音乐与表演也互不相关,缺乏内在联系,也缺少和观众的交流。杂技虽然仍以“惊、险、难、奇”取胜,但现代观众已经不满足于只体会杂技技巧的惊险性,他们也需要一个轻松愉快的欣赏氛围。从审美效应来看,技巧的“高、难、险”固然可以给人瞬间的震撼,但只有具有一定艺术内涵美的技巧才能给人持久的美感,才能经得起反复欣赏、不断回味。
  随着杂技艺术的发展,对于艺术美的追求成为杂技创新的一种目标和杂技发展的一个方向。

济宁杂技 

图为2012年济宁杂技团在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澳亚文化节上的表演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