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出川》再现川军悲壮抗战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张漪 发布时间:2013-12-14
摘要:

  孔孟之乡网消息 “伤时拭血,死后裹尸。勇往直前,勿忘本分!”送上一面白布“死”字旗,这是一个川人父亲对即将赶赴沙场的儿子最后的嘱托。本周日将在江苏城市频道“第一剧场”上映的战争史诗大片《壮士出川》中便由这面“死”字旗展开。该剧由花箐执导,林江国、吴其江等主演,适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6周年纪念日之际,该剧和这段民族伤痕一同成为关注的焦点,剧中以川军抗战为背景,不仅再现了南京沦陷前夕的保卫战,还重塑了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和老河口保卫战等多场战争。花箐表示,这是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具有史诗质感的战争剧。

  剧本四年磨一剑

  李宗仁在他的回忆录中说:“八年抗战,川军之功殊不可没!”川军在家园未受侵袭的情况下主动请缨,立下赫赫战功,成就了抗争中参战人数最多、牺牲最惨烈的悲壮与荣光。编剧陈庄对川军的战绩如数家珍,他表示,为了对这支部队和这段历史做最真实的还原,剧本四年磨一剑,几易其稿,他和冉光泽等其他编剧成员跑遍全川,做了大量的考究工作。

  在考察历史的基础上,剧中在人物塑造、情节设置等方面对历史进行了尽可能的还原,所有战例和主要人物都有真实原型。王铮饰演的王长生,由川军历史上著名的死字旗主人公王建堂演化而来,炊事兵秦福财,他的原型则是47军的炊事兵李发生。而据导演花箐介绍,该剧大部分取景地选在南京,这与其在抗战历史中的特殊地位有关,同时也更为真实地再现了川军抗日中南京失守前的悲壮。

  日耗炸药500公斤

  本着为抗战剧正名的初衷,除了剧本之外,《壮士出川》在场景、道具等方面也做足功课。为了再现战争的真实和残酷,剧中设置了高密度、多种类的战争场景,而为了实现这些效果,在拍摄期间,单日消耗的炸药量多时达到500公斤,用作血包拍摄流血镜头的避孕套单日消耗上千只,成为剧组开销最大的消耗品。为了保障拍摄环境的纯粹性以及最终效果的严谨性,《壮士出川》拒绝了对主角张抗青睐有加但角色理解不到位的某W姓一线大腕儿,在拍摄时甚至禁止所有演员带助理进入片场。

  壮士出川之铁血征途剧情简介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川军在四川省主席的感召下,请缨出川抗日。这支川军知耻后勇,以“失地不复,决不回川”的决心,以三百万壮士出征,六十万军人伤亡的代价,打出了“无川不成军”的威名。学生连长张抗带领属下官兵随川军北路纵队出征,转战今山西、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在台儿庄大战等重大战役中,与日军展开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殊死搏斗。通过战争的洗礼,张抗与众川军将士结下生死之谊,其与女学生夏之悦的爱情也在血与火的烘托中得以升华。张抗属下士兵杨得贵、王长生、吴天禄、何阴阳、黑娃等人,虽出身不同、性格迥异,但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殊途同归,最终为了掩护张抗脱险,纷纷慷慨就义,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牌代表了四川人的自豪

  “无名英雄”雕塑在全国都具有重要影响。谭云认为“它代表全民族”。

  纪念碑纪念的川军,在四川也有很多后代,他们与雕塑有着直接的情感联系。“每年‘9·18’等特殊纪念日,都会有市民自发到雕塑前献花。”谭云说,纪念碑代表了四川人的自豪。包括1945年的新华日报社论,题目就叫《感谢四川人民》。

  八年抗战,四川共有300万川军出川抵抗日寇,60多万人阵亡。四川,还一直是抗战的“大后方”,举全省之力为抗战筹集着粮食、资金。“无名英雄”正是唯一一个能表现四川在整个中国抗日战争中,起重要作用的雕塑作品。“它不是一个景观雕塑,更不是一个娱乐性的雕塑。”

  这座碑

  ……

  一位川军士兵,穿着短裤、绑着绑腿,背着斗笠大刀、手握步枪,胸前悬挂两颗手榴弹,注视前方,就像即将冲锋。他目光坚毅、果敢、决绝……

  1944年

  成都市文化界和社会团体成立“造像筹委会”,邀请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创作了“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同年7月7日,纪念碑立于成都市老东门城门内;

  1965年

  纪念碑因交通建设被拆毁;

  1989年8月15日

  成都市人民政府在万年场二环路口重塑纪念碑;

  2006年

  成都市二环路改造,“无名英雄”迁移至人民公园;

  2007年8月15日

  纪念碑矗立于成都市人民公园东门前。

责任编辑:admin
0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0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邮箱:kmzx@qq.com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