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上:挖掘文化资源做活旅游文章

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作者:王颖 李大路 发布时间:2006-05-17
摘要:
  近些年,山东经济快速发展,涌现了一批依靠当地特色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知名城市。地处山东省西南部的汶上县不靠山、不临水,工农业基础较差,曾一度困惑于找不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近两年,汶上县通过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经济逐步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最近,记者随同北京大学博士团到汶上采访,亲自感受到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蓬勃气象。一出汶上县火车站,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导游刘艳就立刻迎了上来,热情地带领代表团来到预约好的旅游大巴上,准备去号称“第二法华寺”的汶上县宝相寺旅游区参观考察。周围一排排停在火车站广场的旅游大巴车上也都坐满了游客,正准备驶向各个景点。在去旅游区的路上,刘艳不住的指着道路两旁崭新的居民区和整齐的绿地介绍说,“这里以前还是郊区,好多农民在这儿盖猪圈,又脏又乱。现在汶上发展好了,老百姓有钱了,城市扩充建设,到处都是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

  从不知如何发展到迈开大步,不过短短两三年时间,汶上县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速度这么快,主要归功于汶上县对发展方向抓得准。汶上县县长周桂萍告诉记者,汶上县在工农业方面既无特点也无优势,但是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资源却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于是发展文化旅游业便成了汶上县全力打造的城市品牌。目前,汶上县已经接待中外游客100多万人次。

“三大文化”资源做足旅游发展文章

  周桂萍说,汶上县的旅游业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做足做透“文化旅游”品牌。在汶上县六大文化体系中,汶上重点突出了佛教文化、运河文化和儒家文化三个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体系。

  被称为“第二法华寺”的汶上宝相寺是汶上旅游资源的重头戏。汶上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成为佛教圣地,著名的古刹名寺———宝相寺在1994年由于意外发现佛教界梦寐以求的佛祖释迦牟尼的佛牙骨、佛舍利而震惊佛教界。如此弥足珍贵的佛牙一经面世,立刻吸引了数十万国内外僧侣、游客。今年年初,县里和山东鲁能集团、济宁里颜电厂共同投资3.5亿元开发宝相寺,目前一期工程已进入勘测阶段。

  明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引汶济运”南旺分水遗址,随着目前我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和运河文化的发掘得以重新开发和恢复。老运河故道与新运河交相辉映,成为汶上的一大旅游景观,并与东黎族首领蚩尤之墓——蚩尤冢、春秋时期的皇林鲁九公墓和南北朝时期的水牛山摩崖石刻等其他文化景观一起构成了汶上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汶上今后将充分利用佛教文化、儒家文化和运河文化资源,科学规划开发,构筑大旅游格局,作为发展旅游经济,增强第三产业的重点,并将其列入今后五年工作计划。

区位优势为做大文化旅游“助力”

  汶上东临三孔旅游区、西接水浒旅游区、南靠微山湖风景区、北依泰山旅游区。在方圆百公里内不仅有泰山、三孔两处世界文化遗产,而且拥有三孟、梁山、峄山、微山湖等著名的人文景区、景点500余处。泰山、三孔等旅游区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000多万人次,汶上处在风景区的中心。

  为了将汶上融入周边旅游的大格局,与周围景点形成强大的规模化、网络状的集群效应,汶上不仅十分注重对穿越县境的国道、省道、高速公路和京杭运河等交通道路的利用,而且还专门开辟了从汶上与4个旅游区之间的旅游专线,车辆往返都十分便利。

  一位在汶上旅游的游客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她这一趟玩得非常开心。以前由于时间地域的关系,每次只能选择一个旅游点游玩,可是这次来到汶上,不仅参观了汶上的文化旅游景点,还到了周围的4个大的旅游景区,真是很“值”。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汶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到这里来投资,仅今年上半年汶上已经通过招商引资签订了83个项目,有力拉动了经济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